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名词解释)
2024-08-25 11:48:58 2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哪几种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六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庆历四年”、“元和十年”。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
5、星岁纪年:分为岁星纪年和太岁纪年
战国时期用岁星纪年。岁星就是木星,由西向东运行,绕太阳一周用11.86年古人发现大约12年后木星又出现在星空同一位置,于是把一周天分成12等分,每一等分叫一星次,代表一年并给他们起上名字叫,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木星,每年行一个星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纪年。像岁在星纪,岁在析木、岁在大梁。
木星运行轨道由西向东,这和人们常看的12辰方向相反,为解决这个矛盾,古天文占星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太岁,给它又起了十二个名字,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恰、涒摊、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和12辰方向一致,用它来纪年,这就是太岁纪年法。后来发现,岁星并不是一年整走一个星次,运行一周11.86年,86年便会多走一个星次,这种纪年方法不精确又繁琐,后废不用。
6、生肖纪年:它是我国民间推行的一种与干支密切相关的纪年方法,用十二肖兽名称作为年名和地支对应。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主要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干支纪年以正月初一为岁首,朔日为月首;平均年长为回归年。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符号叫地支。
历史上的纪年法有哪几种?
我国历史上使用的纪年法重要的有4种:
(1)干支纪年。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可配成六十组,通称为“六十甲子”,用来表示年历,六十年后周而复始。
(2)帝号纪年。西周共和十四年后,周朝史书中出现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鲁国史书《春秋》,是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宣王”和“隐公”均为帝王或诸侯的谥号,这就是帝号纪年。
(3)年号纪年。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使用年号“建元”,首创年号纪年。以后历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制自己的年号。从汉武帝至清宣统三年,前后2051年中,建立过600多个帝王年号。
(4)黄帝纪年。辛亥革命期间,一些报刊和革命党人为反对清王朝,不使用清朝皇帝的年号纪年,而以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祖先黄帝为年号来纪年,史称“黄帝纪年”。由于计算的起始时间不同,当时各报刊采用的黄帝纪年的年代也不统一。对1911年,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推断为黄帝4609年,中国留日学生江苏同乡会编印的《江苏》推断为黄帝4402年,由黄藻编辑初刊的《黄帝魂》推断为黄帝4622年。其中,《民报》所用年代为多数革命党人接受,武昌首义后湖北军颁发的文告即以此为据,各省响应起义的文告也多采此说。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通电各省,定黄帝纪年4609年11月13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从这一天起,不再使用黄帝纪年了。
中国历史上的纪年法有哪些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六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庆历四年”、“元和十年”。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
5、星岁纪年:分为岁星纪年和太岁纪年
战国时期用岁星纪年。岁星就是木星,由西向东运行,绕太阳一周用11.86年古人发现大约12年后木星又出现在星空同一位置,于是把一周天分成12等分,每一等分叫一星次,代表一年并给他们起上名字叫,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木星,每年行一个星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纪年。像岁在星纪,岁在析木、岁在大梁。
木星运行轨道由西向东,这和人们常看的12辰方向相反,为解决这个矛盾,古天文占星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太岁,给它又起了十二个名字,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恰、涒摊、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和12辰方向一致,用它来纪年,这就是太岁纪年法。后来发现,岁星并不是一年整走一个星次,运行一周11.86年,86年便会多走一个星次,这种纪年方法不精确又繁琐,后废不用。
6、生肖纪年:它是我国民间推行的一种与干支密切相关的纪年方法,用十二肖兽名称作为年名和地支对应。
太岁是什么?
太岁名声太大,从未在意是何物,近来心血来潮关注一下。流传最广的当以老黄历为主,太岁为值年神君,每年不同,按干支纪年排序,一年一个(但总数不同,有说六十个,六十甲子吗;有说十二个,十二地支喽;有说十个,十个天干啦),故而黄历中每年犯冲的太岁各不同。太岁常化为肉团状物,藏行于地,若不避太岁之位强行破土,遇之者有灾厄,故谓之为“太岁头上动土。”唐《广异记·李氏》载:“上元末,复有李氏家不信太岁,掘之,得一块肉。相传云:‘得太岁者,鞭之数百,当免祸害。’李氏鞭九十余,忽然腾上,因失所在。李氏家有七十二口,死亡略尽,惟小蒯公尚存。李氏兄弟恐其家灭尽,夜中,令奴悉作鬼装束,劫小蒯,便藏之。唯此子得存,其后袭封蒯公。”又“宁州有人。亦掘得太岁,大如方,状类赤菌,有数千眼,其家不识。移至大路,遍问识者,有胡僧惊曰:‘此太岁也,宜速埋之。’其人遽送旧处。经一年,人死略尽。”《封神演义》:殷郊为纣王之子,因生下时为一肉球,被弃于荒郊,故名殷郊,姜子牙封神时被封为太岁神。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各地有关挖出菌类状肉球报道渐多,但图片报道不见,不知何状,不知有否网友看过。 另一说属古代星占学(也算是天文吧)内容。古人将木星被称为岁星,约十二年绕太阳一周(现代数值为11.86年),故而将黄道划为十二等份(类于西方黄道十二宫),每一等分称为一次,自西向东依次称为:星纪、玄枵、(女取)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木星每年在一次中行进,先秦古籍中常有“岁在**次”的记载,这是古时的岁星记年法,主要用来记录日月五星的位置与运动,但由于误差原因,后来也不用了。我国古代对周天的另一种划分法,是沿天赤道从东向西将周天等分为十二个部分,用地平方位中的十二支名称来表示,即: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为何寅在第一,可能与夏历有关,夏历总是以寅开始,正月也叫寅月),由于木星的运动方向与十二支顺序相反,不便民间纪年,故而设想了一颗星,名为太岁(高于大于岁星吧,人想象的东西历来比实际的东西要夸张一些),运动方向与木星运动方向相反(可以说是镜像),以太岁每年所在的部分来纪年。当木星在星纪之次时,太岁星在寅,岁名就叫摄提格,往下在卯,岁名为单(chan二声)阏(yan平声),依次往下:执徐、大荒落、敦牂(zang平声)、协洽、涒(tun平声)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后古人又以十个天干划分周天十等份,则太岁星在甲,岁名为阏(yan平声)逢(pang二声),往下岁名依次为旃蒙、柔兆、强圉(yu三声)、著(chu二声)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yi去声)、昭阳。既然是人为的,也可把太岁看成是在人间活动了吧。
请问古时太岁是指哪颗行星的名称?
木星在中国古代又名:岁星或太岁。五行金、水、木、火、土。你说的五大行星应该是金星、水星、木星、火星和土星吧?然而:金星在中国古代又名:长庚、启明、太白或太白金星。水星在中国古代又名:辰星或昏星。木星在中国古代又名:岁星或太岁。火星在中国古代又名:荧惑星。土星在中国古代有名:镇星或填星(此处填通镇)。
在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曾经使用木星,也就是岁星,在星空中移动的位置来纪年。木星在星空中沿着黄道移动,每11.9年跑一圈儿,我们把黄道分成12段,它每一年都会来到新的一段黄道上,这样就能区分出不同的年份,这就是古代的“岁星纪年法”。
还有人认为木星不是太岁,木星是岁星,太岁是古人想象出来的,与木星运行周期相同,方向相反的虚拟天体,一个为表,一个为里。古人由木星的位置,推断出太岁的位置,再由太岁的位置,确定当时干支。后来由于这一套系统误差太大,慢慢就不用了。
综上所述:
1.指木星。一个木星年等于12个地球年,而12刚好跟中国传统历法中地支的数量相同,于是会有关于木星运行状态和历法还有人的运气的一种说法;
2.指年。这个就是你问的问题,“犯太岁”一般指的就是年。太岁一般以天干地支组合的形式来表示,比如辛亥、庚子等。太岁在玄学里面的地位相当重要,如果人的流年与太岁相顺合,人在这一年就会很平顺;如果相对立或者其他冲突形式的话,人这一年就会走得很悖。“犯太岁”一般代表与太岁相冲突的多种形式,不是专业搞玄学的一般就只知道“犯”太岁就行啦。当然,不知道的话好像也没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