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店龙灯开光(龙灯开光怎样说吉利话)
2024-03-07 02:35:32 2
杨店龙灯的马脚解说
龙灯的配角——马脚
玩龙灯前都要有“马脚”来管束、指挥、引导龙灯。马脚分“干(gàn)狮保”(方言音译)(拿着“神棍”的马脚)和“狮子”(“狮子”的尾巴需要一个人来扶着),龙灯“阶级”最小但为“主角”。只要龙灯碰到他们二位,发现龙灯拉得不够直并且举得不够高“没有达到他们的标准”便会遭到“干狮保”“神棍”的“攻击”和“狮子”的“狮头”“袭击”。按照传统,一般先是“‘僵’‘马脚’”然后才玩龙灯。“马脚”都由各村指定的传人(“僵”马脚的人,称“马子”)拿起点燃的黄表纸向龙灯敬礼,然后向马脚自己的香案再敬一个礼(“请神”)并随着人们围在他身边猛烈敲锣打鼓、呐喊狂叫的声音中蹦跳起来,双手朝天,示意要脱下他的上衣外套并披上马脚所搭配的专属肚兜。“僵”下来后的马脚就像神灵附体一样,不怕冷,不能讲话只能做手语,而且手上燃鞭不怕痛,还敢闭眼走路及冲跑。浑身好像筛糠一样的抖动,拼命的摇摆着头,嘴里发出“卟卟”的声音。他们喜欢闻焚香散发的气味,由头人招呼,以免他们横冲直撞导致发生意外事故。有时候马脚多了,就容易发生打架事故,即人们所说的“争位”。当不需要他们的时候,也是敬礼后“恢复”为常人,就是“转马”,也称“下马”。俗话说“醒了”。 有时僵马脚的人“僵”不下来,就需要有别人替代那个僵马脚的人,这个替代真马脚的人就称做“假马脚”。真马脚口渴了不能自己说话,需要头人喂他水喝,这些水只不过是再普通不过的矿泉水,有些外地人以为马脚能这么僵下来完全是“头人用迷药把他们迷住了”,这完全是危言耸听胡言乱语,殊不知马脚也是普通人。再有,马脚喜欢闻的香也是普通的香,并不是什么“能把人给迷住”的香。所以说马脚们都是靠着毅力坚持下来的,有时候下大雨了,马脚们也要光着上半身在雨中“漫步”,因此“僵马脚”是一个非常辛苦,比舞龙还费精神的活,并不是某一个人能随便坚持下来的活。在观看马脚精彩刺激的“表演中”,更应该体会到马脚是用自己的健康状况带给你快乐的。在此大家应该给那些僵了很多年的老马脚们致敬。
关于僵马脚的“不解之谜”:
(1)有的马脚,在上庙的时候,或者马脚转马之前,会说些什么,比如哪家有鬼,或者有冤屈的不得解,做什么会给村子带来好运,都会指点头人转马之后去做,没有什么解释,但是往往都十分灵验;
(2)请神到底是怎么回事,无从查证,一旦请神轻功,马脚的力气会变得巨大,一般一个年轻小伙子请神成功,在香案桌得最少得有4个成年男子才安得住桌子,而且马脚跑起来,一般人根本追不上;
(3)不怕冷,不怕爆竹炸。经常有马脚手里拿着正在燃放的爆竹边走边放,特别是在上庙的时候,那么点小空间,好几条十万发的爆竹就在庙宇里狂轰乱炸,马脚依然站着不害怕;
(4)请神过程的感觉。据一些马子(僵马脚的人)说,他们僵马脚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很黑的山洞里面一直走,突然发现有光出现,那里会有一个老头或者是老婆婆给你喝一碗东西,你就“请神”成功,“僵下来了”;
(5)已经是马脚的人,特别是年轻的马脚,在正月十五那天,不管你在哪,都会感觉异常兴奋,控制不住自己要回来僵马脚。
杨店龙灯的舞龙习俗
【正月十二主要是龙灯开光和上土地庙的日子】
正月十二这天有人把新龙头和新龙尾从纸扎铺里拿出来,与龙身连接在一起,再摆上贡品,插上香蜡,请来道士,准备开光。开光时,所有头人全部跪在龙灯面前,道士与其助手敲大锣大鼓念经,念的都是当年头人的名单以及为此次玩灯捐款的人数等等。念时,也时不时有人送来长长的代表着吉祥和如意的红布条儿搭在龙头上,称为“搭红”。念完后用点燃的黄表纸或蜡烛在龙眼处顿一下(“点睛”)并将蒙在新龙头眼睛上的有色纸撕去,然后再用蜡烛或黄表纸绕整个龙身一圈,表示龙灯已“显灵”,可以玩了。最后燃放鞭炮、烟花,七八箱烟花伴随叫声钻入天空,好不热闹。这就是“开光”的全过程。 开光大致需要花上一个半小时左右。开光是首次舞龙之前最重要的一个前提,可以说是“无开光不玩灯”。开光结束后僵马脚并上土地庙,白天的活动就宣告结束。有马脚的湾(或街)到了晚上就可以僵马脚,一直僵到晚上十一点钟甚至更晚。正月十二这一天因为有些地方的龙灯还未开光(西街、北街等地方的龙灯在正月十三开光),所以龙灯都不集合(各玩各的)。(图:张家湾龙灯开光 ) 道士敬礼
道士念经
助手念捐款名单(出灯钱人员名单)
撕有色纸
点睛
搭红
【正月十三主要是上(大)庙的日子,也是人最多的时候】
东天符庙:镇南及街上的龙灯正月十三朝拜东天符庙(去往侯庙)
镇北及街上的龙灯正月十五朝拜东天符庙(准备转乡) 侯家大庙:正月十三镇南、镇北及街上的龙灯一同朝拜侯家大庙※ 镇南、镇北的龙灯正月十三和正月十五轮流朝拜东天符庙,每年朝拜一次。杨店街上的龙灯正月十三和正月十五都要朝拜东天符庙,每年两次(不算入夜间朝拜)。
西街南夏家砦、冯刘畈龙灯“祭庙”
正月十三上午十点左右,夏家砦的两条龙灯就会带着本湾附近冯刘畈的龙灯来到西街的南部“祭庙”。 西街南部原来是一处稻场,夏家砦在此建了一座祠堂,后来被毁,但夏家砦及冯刘畈的龙灯每年正月十三上午都要来此“祭庙”一次:首先狮子喝彩,喝完彩后,三条龙灯(夏家砦两条,冯刘畈一条)就马上舞龙。北边一条,南边两条相对着舞龙,彼此换位置(这边过去,那边过来)玩三回合。然后还会去北街菜市场内舞龙,北街菜市场那里以前也有夏家砦的庙。因此杨店舞龙还是跟历史扯得上半点关系的。夏家砦和冯刘畈的龙灯是最先踏入杨店街上打头阵的湾里的龙灯,他们的到来就预示着其他湾里的龙灯的陆续到来。(图:夏家砦、冯刘畈龙灯西街南舞龙) 北街西天符庙遗址舞龙
在北街乌龙不远处设有两座香案,设香案的地方曾有一座西天符庙,后来“文革”时期惨遭毁灭,但每年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五,镇区内的龙灯都会到此处“祭庙”。依照旧俗,所有龙灯都要按照“西街-北街-公路”的路线转两三圈后再回到西街以“西街-正街-中店-东街”(这四条街都是东西向)的路线来到东天符庙。 上东天符庙
正月十三和正月十五上午十点半左右,镇区内的龙灯都会齐拜东天符庙。一般镇南的龙灯正月十三首先朝拜东天符庙,镇北的龙灯由于要等待镇南及街上的龙灯(上侯家大庙),所以在正月十五朝拜。
在杨店镇区本来有两座天符庙——东天符庙和西天符庙。西天符庙原来建在北街官塘(古代做官的人为自己所挖的池塘,已填平)东侧,但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文革”期间建加工厂时被毁;东天符庙即现在依然矗立在东街村头黄孝公路(桃花驿大道)边上的天符庙。
东天符庙内供奉着多位佛道两教菩萨,其中有大家所熟知的济公活佛,送子观音,财神爷,“佛教四大菩萨”里的三位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普贤菩萨,“武圣”关公,土地公和土地婆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天符菩萨”,天符庙便因“天符菩萨”而得名。传说天符菩萨是天上文曲星转世,于明朝末年降生在孝感涂巷(现属孝昌县)一个农民家,长大学成后来到杨店当私塾先生教书。学堂就设在西庙旧址,后又设在东庙处。有一天晚上,先生作了一个梦,梦中玉皇大帝对他说:“这个地方(杨店)人心太坏,我将派人在附近的锁口井里投下毒药,把他们全部毒死,以示惩罚!”先生醒来时吓出一身冷汗,他找不出解救百姓的办法,但又不敢叫老百姓不吃井水,担心泄露天机会遭到更严厉的惩罚。无奈之下,只得连夜给几个得意门生留下短笺:“为救百姓,我先去了,尔等珍重!”赶在天亮之前舍身投井。有四个学生看到留言,忙赶去救先生,也都掉到井里被淹死。第二天清早,老百姓前来打水,看见井里死人了,都不敢吃井水,老百姓就这样得救了。后来玉帝看见这里的人依然活着,但心眼变好了许多,就派天神下来查访。天神将调查情况向玉帝如实禀报,玉帝听后大为感动,为了嘉奖先生的德行,将其封为“金容大帝”,并封那四个为抢救先生落井而死的学生为天神。同时为让下界都知道封神之事,就在先生教学的两个地方降下五彩祥符,人们都能从“天降符瑞”中看到两行文字:“敬重天符,永保太平”。人们知道了原委,就称金容大帝为“天符菩萨”,并在他教过书的两个地方分建东、西两座天符庙。把天符菩萨塑成坐像,供在中间;四个小天神塑成站像,站立两边,常年供奉祭祀,以感谢天符菩萨及四个小天神的救命之恩。
东天符庙始建于明末,距今已经400年了。此庙建后经过多次维修:1790年(清道光8年)扩建过一次;1935年(民国24年)全面修理一次。两次修葺,庙门前檐的壁画、两侧的六棱柱,上面堆塑的立体魁星点斗,双龙抱柱的神龛等,都穷形尽相,栩栩如生。后东天符庙遭日寇破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由各乡亲资助,此庙再次得到修复,并把天符菩萨从侯家大庙迎回。“文革”期间,由于失修,屡遭倾圮。1992年,因淫雨成灾,东天符庙除庙门外,几乎全部夷为平地。经多方努力,东天符庙又于1994年9月25日破土动工,1995年元月按原址、原向、原规模圆满修复。
原杨店高中老师、《桃花诗刊》原主编杨复初先生曾经撰联:
一、正门联:
天有九重,处高听卑,在世间惩恶扬善;
符凭一道,敬神役鬼,为人类祛病消灾。
二、大殿联:
金光万道,容态百端,佑一方安康,威灵早显桃花驿;
大德千秋,帝乡八表,消九土祸祟,庇泽长绵杨店街。
东天符庙隶属于东街,由东街管辖。正月十三当镇南、街上的龙灯上庙时,东街的龙灯在东天符庙北面为龙群送行;正月十五镇北、街上的龙灯上庙时,东街的龙灯则又在东天符庙东面为龙群送行(龙群往北走,去往侯家大庙;龙群往东走,开始“转乡”),这就跟之前所说的客人在主人家作客,主人需要到门外接(或送)远来的客人一致。等龙群远走后,东街的龙灯才最后在东天符庙前舞龙,然后加入到去往侯家大庙或“转乡”的龙群中。
东天符庙由于地处于黄孝公路(桃花驿大道),道路狭窄,人也特别多,很多外地来杨店看灯的人都【误以为】东天符庙的龙灯最多,其实不然。下文要介绍的侯家大庙才是真真正正的“龙山人海”,侯家大庙的龙灯才是最多的!(镇南、镇北及街上的龙灯全都要去侯家大庙集合轮流舞龙)。
东天符庙除了每年正月十二到正月十六“月半”舞龙期间开放外,在农历八月朝拜武汉黄陂木兰山的时候也会开放以迎接香客前来。
去侯庙的路上
正月十三上午当镇南、街上的龙灯朝拜完东天符庙后紧接着去四公里外的侯家大庙(在镇北侯庙村乃武砦)朝拜进香。侯家大庙虽小,但却有着“总庙”之美称 ,里面供奉着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和众神仙的画像。正月十三镇区内所有的龙灯都要来此朝拜。侯家大庙路途遥远,要过农田、跨草地、走小路,宛如第二次“长征”。当朝拜完天符庙后的龙群正赶往侯家大庙的路上时,镇北的龙灯也要早早的出面“接灯”(镇北的龙灯在正月十五上午朝拜天符庙,十三不来),以迎接万里“远游”而来的长龙队。当然,“接灯”后镇北的龙灯也一样会加入到龙群的队伍中来。就这样,浩浩荡荡的二十多条的龙灯队(镇区龙灯全部到齐)及近十万不辞路途遥远的“游客”们直奔侯家大庙而来。 龙群到侯家大庙要经过镇北的村落依次是解家林、刘家岗、垱子杨家湾和张家畈。龙群在到达张家畈之前的公路上会集合。
上侯家大庙
来到侯家大庙(简称“侯庙”),所有龙灯先等候“狮子”的到来,等“狮子”在庙门口喝完彩就开始轮流舞龙。侯家大庙与东天符庙不同,侯家大庙场地很大,可容纳数百万人,所以可以分为东西两个区域舞龙:西侧舞龙区域有垱子杨家湾、满堂畈、龚家港和张家畈这些离侯家大庙较近村湾的四条龙灯;东侧舞龙区域则有离侯家大庙较远村湾的龙灯(不包括楚江院的龙灯)。其中东侧舞龙区域离侯家大庙最近,西侧舞龙区域离侯家大庙最远,这就像是主人家把重要的位子让给你们远到的客人一样。在侯家大庙舞龙,可谓玩灯的最高潮,镇区内所有的龙灯轮番舞动,翻江倒海;旌旗招展、锣鼓喧天;树上屋顶上人山人海,鞭炮的硝烟弥漫在上空,锣鼓声、鞭炮声如煮粥似的爆响。不仅有龙舞,还有采莲船。侯家大庙每年正月十三只来一次。在侯家大庙舞龙后,返程时也要在附近湾里的稻场上继续舞龙,直到下午三四点钟结束。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龙灯在每一个湾里舞龙的时候,需要围绕这个湾转两个大圈,所以转来转去发现还在起点上,这很正常,这两个大圈代表着这个湾的龙灯“接灯”和“送灯”。接灯时转一个大圈,送灯时也要转一个大圈。相传龙灯队伍直线离开就是开了一条河,龙王爷就冲走了;绕一个圈便是一个潭,龙王爷就深藏其中。(图:村湾稻场舞龙) 楚江院龙灯及“娃娃高跷”
正月十三这一天,自称为“杨家将后人” 并且有着杨店镇“高跷之乡”美称的楚江院的龙灯及本湾最有代表性的高跷队也会去朝拜东天符庙及侯家大庙。由于楚江院的高跷皆为十多岁左右的少年所踩,故楚江院的高跷又称“娃娃高跷”。 一般情况下,楚江院的高跷队在前,龙灯殿后,中间保持一定距离且各有各的舞龙乐队。楚江院是杨姓村湾(全湾人都姓杨),也是杨店镇区内唯一有着“高跷”的湾。楚江院的龙灯和“娃娃高跷”每年正月十三只来一次,所以要看高跷的一定要早早安排好时间。楚江院除了每年元宵舞龙和娃娃高跷外,也会举办多场楚剧演出。 【正月十四主要是龙灯给家家户户拜年的日子,俗称“搜旮旯”(sōu gái luò)】
镇区内的龙灯在这一天都不集合,也就是说各玩各的。湾里的龙灯休息,晚上才有马脚串门给各家各户拜年;而杨店五条街上的龙灯则会玩一整天。街上的龙灯在这一天上午半天主要给商家、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拜年,下午半天才给家家户户拜年。除了街上的龙灯给各家各户拜年外,下午或者夜间也会有湾里的龙灯到街上“串门”拜年。龙灯拜年前都要把香案摆在大门前,燃放爆竹请来龙灯,且不许在龙灯所到之处晾晒衣物(“搜旮旯”意即龙灯给每一家每一户拜年,绝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正月十五主要是龙灯转乡的日子】
正月十五镇北的龙灯就要到镇南的村落舞龙,是为“转乡”,也称“下乡”。
由于正月十三镇北的龙灯为了等待镇南及街上的龙灯,所以没去东天符庙,正月十五镇北的龙灯才和街上的龙灯一起上东天符庙,然后开始“转乡”。正月十五龙灯“转乡”要去的地方依次是夏家砦、冯刘畈、张家湾、周家楼、王家砦、刘家砦,当然这几个湾的龙灯也要跟着一起到下一个湾去舞龙。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到了王家砦时龙灯就要分道扬镳,镇南的龙灯返回到湾里去,而镇北的龙灯及街上的龙灯则继续到刘家砦舞龙,龙灯到了刘家砦,“转乡”才算作正式结束,街上的龙灯回各街,镇北的龙灯回镇北。一般情况下转乡结束时间大约是下午三四点钟左右。如果正月十四龙灯给家家户户拜年的时候还有几家没有拜完,则可以在正月十五转乡结束后继续拜年。
正月十五龙灯转乡其实是一种礼节,因为正月十三上侯家大庙的时候镇南、街上的龙灯都去过镇北的一些村落舞龙,所以正月十五就反过来,镇北、街上的龙灯就到镇南的一些村落舞龙,正所谓“礼尚往来”也!有来有往正是杨店镇区内舞龙对于“以礼相待”的重要体现。(图:正月十五龙灯转乡第一站——夏家砦)
灿灯
午夜十一点半就准备 “灿灯”,也称“龙升天”。 灿灯就是由头人把龙头的眼睛、舌头及龙嘴里的龙珠扯下来抛入火中烧掉(保留整条龙灯,来年还要重新轧制的)。灿灯时围绕在大火堆周围的人们都要纷纷作揖并跪在大火堆旁,祈福神龙顺利升天并且祝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燃放鞭炮、烟花,本来安静的夜晚变得格外热闹,如同除夕夜一般,夜晚也瞬间变成了白昼。灿灯后有老者“喊彩”祝福 。灿灯喻示着一年一度长达三天(或四天或五天)的“月半”完美落幕。万事有例外,个别地方如东街、夏家砦正月十六还要玩一天或者半天,正月十六所玩的龙灯就称作“阴久”(方言音译)龙灯,正所谓“十五的月亮十六的圆,十五的龙灯十六的缺”。正月十六跟正月十二一样,龙灯也是不集合各玩各的。“阴久龙灯”在此不作讲解。(图:正街紫灿灯 ) 看点一:正街龙灯开光
时间:中午12:00左右
地点:正街
说明:正街两条龙灯相继“开光”并“僵狮子”,然后上土地庙。除正街外,正街后面的中店、东街以及附近的夏家砦的龙灯(共8条)都会在不同时间开光,不过这一天各玩各的,都不在一起玩。 看点二:东街“僵”马脚
时间:上午10:00左右、夜间19:00左右
地点:东街
说明:东街一直是杨店镇区僵马脚最热闹的一条街,每年正月十二都会僵马脚,有时候一连僵下七八个马脚。东街的两条龙灯是相对着的,马脚也会从这边的龙灯跑向那边的龙灯,东奔西跑,好不热闹。除了正月十二白天僵马脚外,夜间马脚也会去“拜访”隶属于东街的大庙——东天符庙。 看点一:西街龙灯开光
时间:上午9:00左右
地点:西街第二条龙灯处
说明:西街前面的第一条龙灯来到西街后面的第二条龙灯一起“开光”并“僵马脚”,然后上土地庙。 看点二:夏家砦、冯刘畈龙灯西街南舞龙
时间:上午9:30左右
地点:西街南部官塘(古代做官的人自己挖的池塘)旁边
说明:打头阵的夏家砦及冯刘畈共三条龙灯到西街南部“祭庙”,“狮子”喝彩。 看点三:楚江院龙灯、娃娃高跷访问杨店五条街
时间:一般下午4:00—5:00左右
地点: 杨店五条街上
说明:楚江院的龙灯及高跷给杨店五条街上的杨姓人家拜年(楚江院为杨姓村湾)。 看点一:杨店村七龙拜年
时间:上午9:00左右—中午11:30左右
地点:杨店桃花驿大道(从杨店汽车站一直到杨店镇人民)
说明:杨店村(西街、正街、北街、王家砦)一共7条龙灯一起去公共场所(学校、医院等)拜年。 看点二:刘家岗龙灯拜年及“狮子狗”喝彩
时间:夜间7:30左右
地点:北街、北街出口处的公路上(桃花驿大道)
说明:正月十四夜间刘家岗的龙灯及本湾所独有的两只“狮子狗”会向街上刘姓人家拜年。刘家岗的马脚也会在北街西天符庙遗址(设有两处香案)转马。 看点一:夏家砦“僵狮子”及“接灯”
时间:上午10:30左右
地点:夏家砦
说明:当龙群去上东天符庙的时候,可先去夏家砦。由于“转乡”的缘故,夏家砦的龙灯当天不去东天符庙,而直接在本湾“接灯”。这样就可以目睹夏家砦“僵狮子”以及“接灯”的整个过程。 看点二:西街龙灯灿灯
时间:凌晨11:30左右
地点:西街
说明:正月十五凌晨主要是龙灯灿灯的时间。推荐到西街看灿灯,原因有二:第一是西街每年都是两条龙灯一起灿灯,其他的街上龙灯多是单独灿灯;第二是西街灿灯之前保留了传统的“龙灯跨火”项目,即灿灯之前在高坡下点燃两堆稻草,待火烧大了后两条龙灯迅速从高坡上冲下往大火上跨过去再灿灯。“跨火”是西街灿灯前所独有的传统项目。 看点:东街、夏家砦舞龙灯
时间:依当地实际情况为准
地点:东街、夏家砦
说明:正月十六只有几个地方玩灯,比如东街、夏家砦在这天还要玩。东街的龙灯一般玩到下午一两点灿灯。而夏家砦则要到凌晨才灿灯,从正月十二到正月十六,玩了整整五天,算是最长的了。同样这一天各玩各的。
杨店龙灯的镇区分布
杨店高龙庙会的习俗产生于南宋,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到:“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说明南宋的大县城都有元宵扎龙灯的习俗;而据《宋史》中关于德安府的记载中说,孝感在建炎间(1127年-1130年)移沿紫资砦,而紫资砦就在现在的孝南区杨店镇界河边的太平镇湾一带。可以推测,当时杨店应该已经有了这样的节日习俗,但当时的龙灯,仅仅是我们说的放置在那里专供人们欣赏的龙形灯饰。到明代,“高龙庙会”民俗已经有了今天的雏形,内容从以前单一走向了丰富,包括龙形的成熟,高跷人物角色的丰富,舞狮、采莲船、踩高跷和锣鼓的进入,活动的阶段,环节、流程都有一定的套路。随着新中国成立,“高龙庙会”习俗取得了进一步发展。1960年成立了杨店镇龙灯协会,组建了杨店民俗管理委员会。因“四清运动”,“高龙庙会”习俗中断七、八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党和的支持参与下,重新编排了龙灯套路,增添了锣鼓伴奏曲牌。突出乡土特征,体现了人民群众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老百姓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祝福,高龙民俗档次高、玩太平灯、丰收灯,带有艺术性,不同于其它的恶风陋习的低级趣味,创造了地域特色和旅游文化的品牌。在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并举办了湖北省杨店高龙庙会专题摄影展览,并出版了一本摄影专集《龙腾虎跃》在全国发行。
杨店镇号称“龙灯之乡”,全镇有126条龙灯,几乎每个村每个湾都有舞龙的习俗。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每年正月十三和正月十五在一起舞龙并且同上东天符庙及侯家大庙的26条龙灯(即“镇区龙灯”),这些龙灯都用两根麻绳连接龙头、龙尾,显得别具一格,而且让龙头、龙尾独立,这样玩起来就更加省力。杨店龙灯的数量不能增加,不能减少,更不许随意转让,都由各自的“头人”(即当年舞龙的发起者、组织者,每年轮流担当)掌管。这里的人崇龙灯、爱龙灯,玩龙灯完全是由村民自发组织、自愿参与的,是真真正正完全没有干预的群众性活动。 龙灯玩得热闹、玩得和气、玩得传统、玩得规矩。玩灯的规矩保留了先人的传统,每年玩龙灯的时间是固定的、行进的路线是固定的、集合的顺序也是固定的(约定俗成)。杨店龙灯被杨店当地的老人们亲切着称呼为“灯神菩萨”。当然,以前因此龙彼龙出场次序之争,以致龙头、龙身、龙尾舞动不当,宗族地界等也发生过群体械斗事件。随着当地管理力度的加强,故禁止玩霸王灯、房族灯、门头灯,提倡玩文明灯、和气灯、平安灯。
“镇区龙灯”包括5条明代遗留下来的老街(西街、北街、正街、中店、东街)和12个自然村(夏家砦、冯刘畈、刘家砦、张家湾、周家楼、王家砦、垱子杨家湾、满堂畈、张家畈、龚家港、解家林、刘家岗)的龙灯。这十多个村湾(街道)的龙灯历来都在正月十三和正月十五一起舞龙,并且还要朝拜共同的大庙——东天符庙和侯家大庙,是杨店镇为数不多的“团结灯”和“友谊灯”。这十多个村湾(街道)的龙灯每年正月十三和正月十五都互相拜年,传为杨店镇最美的一段舞龙佳话,同时也在来杨店看灯的游客中口耳相传、流传最广,甚至吸引了一些外省甚至外国朋友们“慕名”观看。另外还要特别说明的是,每年正月十三下午楚江院的龙灯和“娃娃高跷”也会朝拜东天符庙及侯家大庙。楚江院是镇区内唯一拥有高跷的湾。
西街、北街、正街、中店、东街这五条街是镇区内所有湾的龙灯朝拜东天符庙时的必经之路。“月半”期间以这五条街为中心,街道以南称为镇南,街道以北称为镇北。镇北多以玩独灯(只有一条龙灯)为主。玩“独灯”和玩“独立灯”不是一个概念,“独立灯”指的是不与其他各村各湾一起舞龙的“自由龙灯”。楚江院的龙灯属于“独立灯”。 街上西街、北街、正街、中店、东街10条冯刘畈、王家砦、解家林、刘家岗、垱子杨家湾、满堂畈、张家畈、龚家港各1条(8条),其他湾(街)各2条(18条),加上“楚江院”独立灯(1条)共27条镇南夏家砦、冯刘畈、刘家砦、张家湾、周家楼、王家砦10条镇北垱子杨家湾、满堂畈、张家畈、龚家港、解家林、刘家岗6条独立楚江院1条龙灯照地名数量(条)/颜色备注 西街2/浅红、深红(图片中上图为浅红,是为第一条灯;下图为深红,是为第二条灯)杨店五条街的第一条街,也是最西边的街;
每年正月十三“开光”正月十四“拜年”正月十五“灿灯”都在一起的“兄弟龙灯”,为杨店街上所少见;
每年正月十四上午半天经常跟北街、正街及王家砦的龙灯一起向商家、医院等公共场所拜年 北街2/乌、橙西街和正街之间往北的一条街即为北街;
北街的乌龙是镇区内唯一的乌龙;
每年正月十四上午半天经常跟西街、正街及王家砦的龙灯一起向商家、医院等公共场所拜年 正街2/白、紫正街是杨店五条街的正中心;
每年正月十四上午半天经常跟西街、北街及王家砦的龙灯一起向商家、医院等公共场所拜年 中店2/黄、橙杨店五条街最长的一条街;
每条龙灯都有属于各自独立的马脚,是杨店五条街上唯一两处有马脚的街(如图) 东街2/白、红东街由于被加油站阻隔,是唯一一条不与前面四条街相连的街,也是最东边的街;
前面的白龙和后面的红龙相对(白龙朝东,红龙朝西);
有东天符庙一座;
马脚多 夏家砦2/红、白建有夏氏宗祠;
平时两条龙灯一前一后相隔较远,关键时候后面的白龙才会跟前面的红龙合在一起;
白龙的龙头和龙尾均为红色;
马脚多 冯刘畈1/红每年正月十三,经常跟夏家砦的龙灯一起舞龙,形影不离 刘家砦2/紫、红其中有一条龙灯“是在一夜之间赶制出来的”(见本词条《奇闻趣事·一夜成双》) 张家湾2/两条皆为红色又名“滚子河张家湾”,或者可以直接称之为“滚子河村”
;
建有张氏宗祠;
两条龙灯的尾巴各不相同 周家楼 2/两条皆为红色周家楼的狮子头是镇区内最大的狮子头,并且狮子的力气最大,相当有精神 王家砦1/黄每年正月十四上午半天经常跟西街、北街、正街的龙灯一起向商家、医院等公共场所拜年 垱子杨家湾
(不可直接称呼为“杨家湾”) 1/红每逢闰年,便会在12节的基础上增加一节(13节) 满堂畈1/红每年正月十三上侯家大庙之前经常跟垱子杨家湾的龙灯一起迎接远来的龙灯 张家畈1/ 红每年正月十三上侯家大庙之前,经常跟龚家港的龙灯一起迎接远来的龙灯 龚家港1/红很早以前跟张家畈合玩一条灯,后来两个湾分家后另造一条,因此长相颜色跟张家畈龙灯差不多一个样(后来龙头才发生变化),出门也是挨着一前一后,可以说与张家畈的龙灯是一对双胞胎 解家林1/红有解家林的龙灯就会有刘家岗的龙灯,两地龙灯形影不离,如影随形 刘家岗1/黄刘家岗没有狮子,有两只“狮子狗”(如图) 楚江院1/红有“娃娃高跷”,素有杨店镇“高跷之乡”美称 ※ 在镇区,所有白龙统称为“老龙”或“白老龙”。正街、东街以及夏家砦各有一条老龙。其中,正街的白龙是真真正正、名副其实的“老龙”,也是最有资格称为“老龙”的白龙,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没有哪一条龙灯能跟它比,所有龙灯的辈分、地位都比正街老龙低一等级。很早以前的正街白龙并不是像今天所见到的,以前的正街白龙是一条有两层楼高的巨龙,没有身体只有龙头和龙尾。所有的龙灯都要从龙头的这一边穿过龙尾的那一边。现在所看到的正街白龙其实是后来改造过的。
湖北元宵节有哪些风俗?
1、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南宋以后增加的一项元宵节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始于南宋。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深受社会各阶层欢迎。
2、龙灯会
龙灯会是孝感元宵节的重头戏,从初八人们开始扎龙,还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平台等样式。正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乐,唱各种彩词。例如“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临门、久久富贵、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语。
3、迎紫姑
在民间,过去流传着正月十五邀请紫姑厕神的传统习俗。对紫姑进行祭拜,并占卜蚕桑。同时,占卜其他众事。
迎紫姑,也叫戚姑、厕姑、坑三姑等等。紫姑本是人家小妾,因为原配夫人嫉妒,在正月十五日,被害死在厕所,幸得玉皇大帝怜悯,封为厕神。
4、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5、送花灯
送花灯也叫送孩儿灯,古时候,元宵节节前,新成亲的夫妻总会收到娘家送来的花灯,因为灯与丁同音,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女儿一家能够添丁进口,人丁兴旺,现在好多影视剧里面也有很多这种镜头,女子在在河里放花灯。
农村耍龙灯恭贺吉祥语有哪些?
元宵的起源
■元宵节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观灯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该习俗始于宋朝。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描写了元宵节情人之间的思念之苦。今天就是元宵节,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个曾经为少男少女们营造浪漫温馨氛围的中国情人节正渐渐被人们遗忘。
昨天,记者来到鲁祖庙花市,发现没有哪家花店打中国情人节的主意。问花店卖花人“是否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店主们都对记者的提问感到奇怪。“是不是造谣哟?”“你有没有搞错,元宵节是吃汤圆的。”“一年哪得这么多情人节?”“好像是七月初七哟。”一位资深的花店老板告诉记者,近几年来,他们每年都看重2月14日。近一两年,由于媒体的宣传,花店老板们开始在七夕上做文章,但效果一般。
记者又随机问了一些市民、同事和朋友,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在人们的普遍意识中,正月十五,不过就是观灯、猜谜、吃元宵。而当问及“2月14日是什么日子”时,包括一些小学生都知道是“情人节”。
但专家们认为,元宵节是中国的情人节,而且比西方的情人节更有内涵、更有传统。它是一个浪漫而诗情的节日,是一个瞬间产生爱情的节日。
天津市社科院舆情研究所首席专家王来华介绍,由于古代的未婚少女平时足不出户,只有元宵节这天才被允许结伴出门看灯赏玩,不少多情男女借机物色心上人,擦出爱的火花,因此,元宵节这天也就造就了无数良缘美眷。辛弃疾的“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述的就是在元宵节寻找情人的场景。著名潮剧《陈三五娘》以元宵节为背景,讲述了陈三邂逅黄五娘的浪漫爱情故事。古戏《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也是在元宵夜山誓海盟。王来华表示,元宵夜为有情人提供了一个传情达意的渠道,情侣们或密笺赴约,或互赠诗帕,体现的是一种纯洁的男女之情。这种感情含蓄内敛,韵味十足。
为何元宵节这个情人节受到如此冷落呢?重庆市孔子儒学会会长鲜于煌教授感叹到,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宣传不够,反倒是对博来的东西大加推崇。他认为,尊重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也让每个中国人都不忘本。他说,除了元宵,春节、寒食、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都应受到人们重视
龙灯吉祥语
1. 【生龙活虎】活泼壮勇的姿态。
2. 【车水马龙】形容繁华热闹。
3. 【来龙去脉】喻事情的全部过程。
4. 【卧虎藏龙】喻人才多而杰出。
5. 【活龙活现】形容绘画、雕刻或文字的叙述,极为逼真。
6. 【乘龙快婿】形容一个令人满意的好女婿。
7. 【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成大器。
8. 【画龙点眼】喻作画在重要处添上一笔使作品更加深动。
9. 【蛟龙得水】喻人材得到赏识重用。
10. 【群龙无首】喻群众失去了领袖。
11. 【叶公好龙】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但并非真正的爱好它;引申为浮华不实。
12. 【龙生九子】古代传说龙生的九条小龙,外貌性情皆有所不同。比喻人各有所好,不全然相同。
13. 【龙吟虎啸】指龙虎的叫啸,形容人吟啸声非常洪壮嘹亮。
14. 【龙争虎斗】形容两强争斗,不相上下。
15. 【龙肝凤髓】比喻珍美之菜肴。
16. 【龙飞凤舞】形容气势奔放雄壮。
17. 【龙马精神】形容精神健旺、充沛。
18. 【龙蛇杂处】喻各种好坏不同的人,混杂居处在一起。
19. 【龙凤呈祥】富贵吉祥的徵兆,多用於结婚证书或喜帖上。
20. 【龙潭虎穴】喻险要的地方。
21. 【龙蟠虎踞】形容形势雄壮险要的地方。
22. 【龙行虎步】指威仪庄重,非普通人,多用以形容帝王。
23. 【龙骧虎步】比喻威武轩昂的气概。
24. 【龙骧虎视】形容规模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