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人们取名的特点(姓黎取名三字)
2024-02-12 18:44:34 3
旧社会的人为什么会有两个名字
说旧社会是很不恰当的。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刚生下来就要取名,成年(好像是弱冠)的时候才会有字,所以取字是一种标志,而不是随便取的,而且一般长辈叫晚辈才会用名,同辈朋友之间都用字,这是比较严格的。
北京胡同里的命名文化:这些有趣的名字都是怎么来的?
很多有趣的胡同名字都和生活都息息相关,源于生活的点滴。甚至有些是百货或者是食物的名字,富有生活气息的名字让人亲切。
全班都是子墨,梓萱?越有文化越不会取名,我们究竟遗失了什么?
"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爱默生
取名字的初衷仅仅是给刚刚降生在这个世界的婴儿一个不同于别人的代号,便于交流时有所指代。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不断介入生活,人们不再满足于名字单纯的区分功能,开始注意取字时的美感和取字时的寓意艺术。
家长们不分昼夜地翻查字典,甚至花重金请人帮忙选字,只是为了给孩子取上一个好听好记好用的名字。
于是名字不再是简单的代号,除了回避长辈用字、回避消极用字这些基本内容,名字中的有些字是依据家族族谱,有些字饱含着父母对孩子弘大的期盼和祝愿。名字不仅讲究伦理纲常和寓意期望,还要注重平仄和谐音,因此每个人伴随一生的名字里面都藏着家人们绞尽脑汁的心思。
纵观历史时间线可以发现,每个历史时期大家的名字都有不同的特点:民国时期的名字大多儒雅,"雅生""子儒"等有才子佳人的韵味;新中国时期的名字大多热情,"国强""解放"等有进步奋斗的含义。
而到了如今,名字却失了文化色彩,全班都是千篇一律的"子墨""梓萱",越有文化越不会取名的我们,究竟遗失了什么?
名字与时代齐步
古人对名字取字十分重视,名字里的字都有自己的出处,历史上有这样的讲究:男子取名看《楚辞》,女子取名看《诗经》,从文看《论语》,习武看《周易》。
正是因为这几本书有自己的性格划分和取向设定,让人一听了名字就对眼前的人有了初步的个性印象:如"修远"是勇敢坚韧,"佳宜"是温柔贤淑,"晏平"是温和公正,"毅凡"是果敢刚毅。
民国时期的名字也很有特点,总带着满满的书卷气息,明明是常见字却拼凑出不一样的韵味,念了他们的名字,仿佛就像读了一首诗,落凡而不落俗,这与当时的文化潮流有着直接的关系。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建国时期的名字了,男生喜欢用"军""国",女生喜欢用"艳""红",一方面有历史方面的原因符合时代特征,另一方面有文化层次原因,名字的选择余地不高,于是拼凑成非常朴实接地气的名字。
到了如今这一代,名字取字两极分化,一部分父母喜欢用生僻字,想以此显示出自己的文化水平,却不知不过这个做法并不被大家受用,看清了名字却读不出来,总会引起尴尬。
虽然不容易重名,但完全注重名字的华丽外壳,忽略了取字的文化内核;另一部分则喜欢用大众字,还是同一批大众字:宇轩,梓涵,雨萱……重名率非常高,不仅增加了周围人的记忆难度,也失了名字的区分作用,与取名字的初衷背道而驰。
背后原因:时代平和,文化遗忘
很多人会疑惑,明明社会一直在进步,现代人的受教育程度也越来越高,了解和学习的知识面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为什么我们的名字却失了味道,甚至是极具大众化呢?
如今的名字只是名字而已,取名字好似也不再是一件绞尽脑汁费尽心思的事情,只需要随波逐流就好。其实背后的原因无非就是以下两点:
第1, 时代的确在稳步发展,社会的确在不断进步,但美满幸福的生活逐渐弱化了时代特点,越让人难忘得越是激进的,与历史各时期相比这样简单的幸福反而显得难得又平庸。
当然无论让任何一个人选择,都不会为了时代特色而抛弃眼前的幸福,但我们不可否认没有了时代冲击是名字缺少特色的原因之一。
第2, 知识储备在进步,文化涵养却在退步。现代生活最大的特点就是快节奏,我们每个人都在被生活向前推,在各自的城市里马不停蹄地奔跑,只有不断超越才能争取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第3, 这样的生活不断促使功利心的形成,为了高考为了工作为了养家……我们每天吸收的东西很多,真正沉淀下来的却少之又少。传统文化在指缝中不经意间流失,造成名字大众化的结果。
沉淀文化素养,丰富内心世界
其实文化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是我们在日益浮躁的生活中迷失了方向,仿佛大雾四起,我们看不清周围也看不清自己。
显然这并不是一个健康积极的状态,那么如何在高压力高强度的生活在找到平衡就是我们的当务之急。社会一直在给我们做加法,而我们需要给自己做减法。这种选择不是逃避,而是另一种积极。
当你看清生活,就会明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其实我们从未停止对于传统文化追求的脚步,每一个欢度的中国传统节日,每一个不肯省略的节日习俗,每一幅带着祝福的春联,每一句酒桌上的贺词都是悠长传统文化流淌在我们骨髓上的印记。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支撑我们前进的精神动力,我们不该也不能遗忘。所以呼吁大家在繁忙的生活中抽出一点点时间丰富自己,沉淀自己,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论语》、《周易》,都是古人留给我们无尽的财富。
"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
我们不再满足于观察名字大众化的问题表面,我们探索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缺失,揭露的是快节奏与慢生活之间平衡的深刻问题,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困惑,不必焦虑不必忧心,而是要选择正确的态度积极解决问题。
文化流失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意识不到文化流失,找到问题的关键才能对症下药。那么就从一个小小的名字开始吧,通过我们的改变让未来的孩子们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特别代号,他们也注定会成为未来社会的特别代号。
民国时期的民间有哪些特色,习俗?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不仅上推翻了帝制,社会习俗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清朝建立后,中国的男性都要剃发留辫。民国成立后,全国各地都纷纷掀起了「剪辫」的浪潮,以示迎接新时代的到来。有趣的是,1917年「辫帅」张勋拥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在北京复辟,曾令一些不明形势发展,但又剪了辫的人恐慌起来,以为皇帝坐了龙廷,没有辫子的会被打成「乱党」,结果自然是虚惊一场。这在鲁迅小说《风波》中有深刻的反映。 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传统社会有很大的冲击。不少年青人,极力打破传统封建思想的桎梏,追求自由恋爱。年青妇女亦不再沉默,纷纷向传统礼教作出挑战,甚至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至于残害妇女的缠足陋习,在新思潮的冲击下,也日渐式微。当然,一些中国传统的节日和习俗如农历新年、元宵、中秋等,并没有因新文化运 动而式微。这反映出民国时期,国人引入新文化,并不是要盲目地整个中国文化,而是希望利用较先进的外国文化来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 衣着方面,民国时期,国人既保留传统的长衫马褂,也日渐改穿西服,而「中山装」则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男子服装。中山装是以孙中山命名的中国男用套装。1919年,孙中山请上海亨利服装店将一套陆军制服改成便装。这套便装在保留军服某些式样的基础上,汲取了中式服装和西装的优点,显得干练、简便、大方。这种服装很快流传,经过不断修改,成为中国男子普遍穿用的服装。时至今日,中山装仍然没有被瞬息万变的服装潮流所淘汰。 1934年2月,蒋介石曾在江西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其目的在重整道德、改变社会风气,提倡「礼、义、廉、耻」。它要求从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做起,以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为标准。但在当时内忧外患状况下,实际收效甚微。
宝宝2012年3月30日18时13分出生,姓黎,五行偏弱,请高手...
你父母兄弟对你的帮助不大,家族大环境还可以。母亲身体很好。以后老公虽然不太善解人意,总的来说婚姻较好。你婚姻上千万不要三心二意枉自耍脾气。人生还是顺利的名利方面有名无实,结婚以后会发胖,喜爱唱歌。
起名,女孩,姓黎,字要有三点水或有个水字的,姓名最好有三个字的
黎漓其实挺好,很多女孩名字都取迭字,这样叫起来好听,好记而且更亲切.而且有离离原上草的诗句谐音,也可以令人联想到美丽的漓江.如果一定要三个字的话黎?涵或黎涵?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