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德庆风水宝地(风水宝地的意思是什么)
2023-12-09 20:27:51 2
德庆的三元塔建于什么时候呢?
三元塔位于德庆县城东南面的白沙山上,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塔呈八角形,高九层,厚三米,塔身砖砌。八尊石雕的托塔力士分布在塔脚八个方位,神态威严。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塔的几何线条都十分匀称。塔的内部结构严密,外部批荡十分讲究。三元塔以“永新不旧”的特色闻名于世,传说批荡塔身时,工匠按照“永新不旧”的严格要求,选用的材料不是一般的土砂灰浆,而是名贵的朱砂灰浆,先后用了九百九十九斤九两朱砂,因此外观历久仍新,光彩照人。
三元塔在德庆县城东4公里的白沙山上,与郁南县的南江口隔西江相望。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八角九层,砖造,塔脚8个方位的8个石雕托塔力士,姿态各异。塔内从底向上观望,各层的组合图案、几何线条精致多采。
整个建筑,技法与艺术水平较高,有独特风格。据传说,塔身全部用银朱灰涂抹,有“只新不旧”之说,至今尚鲜艳如昔。著名书法家秦萼生为该塔亲笔题联:“蘸笔豪书光日月,凭栏高唱定风波”。
三元塔又名“只新不旧”塔、“常青塔”、“永恒塔”,位于肇庆市德庆县城东321国道边的白沙山,建于明朝万历二十七年,“三元”即状元、会元、解元,源于人们盼人才,祈求状元、榜眼、探花“三元及第”的良好愿望,登塔寓意状元高中、步步高升。
三元塔为平面八角阁式砖室塔,高53米,外9层,内17层,腔壁厚3米,壁庵几何图形均称美观。穿壁绕平座结构,基础用红砂岩和花岗岩建造,檐梁、角柱、门帮颜色红白相间,须弥座各面刻有浮雕图案,转角处均雕饰神态各异的托塔力士。
该塔的特点是,奇:历经400多年风雨,色艳如新,“金”身不老,塔身用了银珠灰批荡,故有“只新不旧”之美誉,是中国四大奇塔之一。特:该塔特别之处是巧妙地运用了《周易》中的阴阳学说、八卦方位和五行数理。和阴阳于一体,融五行于其中,合阴阳之学说。妙:宝塔八角各有神态栩栩如生的“托塔力士”同心协力顶托宝塔,寓意团结一致;首层两个圭角形洞门与面隔江的三重山成一直线。缘:宋朝明相李纲曾与三元塔结缘,路经此地曾留下《横翠亭》词,苏东坡也曾留下遗踪。
三元塔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肇庆当时只有5万人口,它是怎样“跻身”宋朝一线城市的?
一、造人造田又造城,
肇庆跻身全国一线城市!
据《旧唐书》记载,唐朝天宝年间,端州有9500户21120人,康州(德庆)有10510户17219人,封州(封开)有3900户11827人。在当时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肇庆总共就只有5万人。究竟这个小城镇是如何发展成宋朝的一线大城市的呢?
1“人口红利”不可忽视
为了增加人口,宋朝地方官员宣传移民、收编流民、鼓励生育,到了宋朝元丰年间,端州地区的人口就已经发展到了25103户。据史学家研究,宋朝时端州人口或高达17万,是唐朝时的10倍。如果加上康州、新州、泷州,就有几十万人了。
△建于宋重和元年(118年)的肇庆丽谯楼
2肇庆首创“桑基鱼塘”模式
肇庆东南板块是一望无际的冲积平原,一到夏天发大水就淹。但是,古人用智慧解决了这个农业问题。在陈尧叟及其他乡贤的倡领下,肇庆修筑了榄江堤、横桐堤、金西堤、赤顶堤、长利堤等,将现在金利广利以及端州城区等千里沃野围了起来,挡住洪水,开发为农田或鱼塘。后来风靡珠三角的桑基鱼塘模式,可以说是大肇庆始创的。
△肇庆七星岩摩崖石刻·吴勇强摄
广泛的筑堤造田,让横穿七星岩的西江支流变成了“沥湖”,到处呈现出插田种藕等热火朝天的农家乐景象。七星岩里有一幅南宋的摩崖石刻为证:“嘉定戊寅春二月望,郡守嘉禾徐龟年,率权高要令,录参赵汝袭,劝耕于星岩。”
3端州“市”的宋朝往事
唐朝,端州的州治所在地在黄岗渡头村附近。到了宋朝,由于人口增多,原城区由于没有统一规划部署而变得拥挤不堪。990年冯拯任端州知州,他决定把“市”办公地点迁到城西。1040年包拯到了端州,才正式建起了“市”大楼,顺便把端州水驿也一并迁过了城西,并命名为崧台驿。
1052年,广西的反动派沿西江一路东下,封州康州被攻克。他们打到端州时,知州丁宝臣无力抵抗,于是弃城而逃。1053年反动派被镇压,端州知州江柬之命人围绕着府衙筑起了一座土城用作军事防御,于是有了端州城的雏形。
1096年,赵佶被封为端王,四年后做了皇帝(宋徽宗),立刻将封地端州升为兴庆军,三年后又升为兴庆府。
历史小科普
宋朝的“州、军、府”都是一个级别的,只有国都、陪都、皇帝诞生、居住和巡游过的地方,以及地位重要的州,才有资格叫“府”。在1085年,全国总共有240个州,但只有14个府。也就是说,能叫“府”的,都属于宋朝的一线城市了。
端州升为“府”之后,时任端州知州郑敦义将旧土城改为坚厚牢固且规模宏大的砖城。事毕,宋徽宗将兴庆府改为“肇庆府”,意思指“喜庆从这里开始”,并亲笔御书牌匾。
二、肇庆,“国家级领导人”的孵化基地
岭南腹地肇庆是不少官员发挥才干的孵化基地,甚至“出过”两个皇帝。
1冯拯
990年,32岁的冯拯主政端州,一干就是5年。除了主持搬迁“市府”以外,他还推行了“括丁法”,规范管理人口。他曾上书陈情,遍数砚工辛酸,让朝廷停止了端砚的进贡。
62岁那年,冯拯“拜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充枢密使,进左仆射”。简单讲,就是当上宰相,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局常委”,是正国级人物。
2陈尧叟
995年,34岁的状元陈尧叟任端州知州,是冯拯的继任者。他主政下推动的筑堤造田大运动,被岭南各州争先效仿及推广。
陈尧叟在端州做了3年的知州,因为政绩显著,在998年升任广南西路转运使(就是相当于广西的一把手)。后来,陈尧叟一路升迁,51岁就做到了宰相兼枢密使,手握军政大权,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3包拯
1040年,42岁的包拯任端州知州。他上任就建起了“市”大楼,还建了崧台驿、建星岩书院、建粮仓(丰济仓)、教民打井、开渠筑塘。
据史书记载,他“岁满不持一砚归”,为端州百姓所拥戴。现在七星岩还留存着他唯一存世的摩崖石刻,曰:“提点刑狱周湛、同提点刑狱钱聿、知郡事包拯同至”。
4肇庆“出了”两位皇帝
宋徽宗当上皇帝后,认为肇庆乃风水宝地,对赵家人有利,所以他把自己其中一个儿子赵构,封为康王(封地康州)。
赵构是南宋的首任皇帝,后来他把自己的封地康州升格为府,名德庆。
三、宋朝版的肇庆“创文”大行动
宋朝时期的“创文”跟我们现代的“创文”有所不同,更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旨在提高百姓素质、丰富百姓的生活。
1星岩书院与高要学宫
包拯在肇庆执政期间主持兴建了星岩书院。据记载,星岩书院是包公捐了数月的俸禄才建起来的,是是岭南最早的书院之一,也是肇庆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学校。当时还请了最有才华的梁燮做任星岩书院院长。
星岩书院最早的旧址在如今的宝月台附近(现十六小处),后来搬去了西石头痷(现市一中处)。
△高要学宫梁亮摄
高要学宫(文庙)是当时的郡守毛衍经在崇宁年初(约1102年)始建的,是正规的地方最高学府,历七毁七建,饱经沧桑。高要学宫是目前广东保存较好的明代学宫建筑艺术珍品,非常有科学和艺术研究价值。
2大力兴建庙宇
上文提及的星岩书院院长梁燮建议包拯建立寺庙供奉玉皇大帝,随后包拯就在渡头村附近建了宝光寺,后来迁到了七星岩的玉屏山上,也就是现在的玉皇殿。
包公去世后,时任肇庆知府蒋绩(一说蒋续)兴建了包公祠,纪念他对肇庆做过的贡献。我们现在看到的包公祠,已经历了数代异地重建。
1078年,安南招讨使郭逵跟越南打了胜仗,认为悦城龙母显灵助其运兵运粮有功,上奏朝廷,于是皇上御赐庙名“孝通庙”。
千年古城肇庆
不要小看这些书院学宫庙宇,正是它们让肇庆的历史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让我们能挺直腰杆大声的对全中国说,我们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的整体情况怎样?
经济比封开县好, 民风不怎么样, 语言确实很难听明白,
德庆有什么名胜古迹?
龙母庙最灵验
习俗中盖房子要看风水,风水宝地指的是什么?
风水宝地,房屋的风水
人们常说要居住在风水宝地,你如何理解“风水宝地”?
风水。顾名思义,就是风和水。风水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代郭璞所著的《葬书》中,原文:“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个话什么意思呢?我粗浅翻译过来就是:安葬选择应该有生气的地方。风可以让气流散,但是用水则可以阻挡,前人懂得把生气聚起来,让它既可以流动也有边界,这就称之为风水。这里虽然讲的是阴宅风水,但事实上,“乘生气”作为风水的核心思想,是整个风水学中的精粹和奥义。
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就是一种能让万物换发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而在风水学中,则是更为广泛地包含一切有利于生命成长和建设的要素的总和。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场”,一种流动的、可变的、有机的、能够影响人和事物的磁场和能量的自然科学。从宏观上来讲,地球本身就是个巨大的能量场,而宇宙更是有自己的能量场(在不同的区域有各自的形态)。不同的能量场造就和影响着不同的环境,进而影响着当地的人群。
从微观上来讲,一个人的精、气、神,也会形成特定能量场。精神饱满、元气充足、神采奕奕的人,会散发出一种强大的、积极的、乐观的气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正能量”。而精神萎靡、元气微弱、神色恍惚的人,则会散发出一种羸弱的、消极的、忧郁的气场,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负能量”。但其实,你并不能用肉眼看见或用手触摸到所谓的正能量和负能量,但你却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和体会得到。这也足以说明,宇宙间的物质并不是以人的肉眼所见来作为论证的。你看不见“磁场”,但磁场却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对任何人都有着实实在在的影响。
所谓风水宝地,其实就是“乘生气”的地方。我说得再直白一些,就是最适合人们停留和居住的地方。它是在变而不变的自然环境中的最佳地理位置。通常来讲,寻找和判断一处风水宝地,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因素:龙、穴、砂、水、向。也被誉为“地理五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