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墓地月池在哪里(坟地风水怎么看)
2023-12-05 05:14:29
《原神》水月池解密继电石位置在哪里?
《原神》水月池解密继电石位置在水月池的池中宅邸秘境,进入旁边的遗迹,在雷探针旁边的房屋中即可找到继电石。
工具/原料:苹果11,iOS15.1,原神2.3。
1、传送到水月池中的池中宅邸秘境。
2、进入秘境门正对的遗迹中。
3、在遗迹中找到一个雷探针。
4、在雷探针旁边的房间中即可找到继电石。
瞿式耜的故里和墓地
故里 洪湖瞿氏宗祠,在湖北洪湖市西北沙口。为明末忠臣、文学家瞿式耜故里。 常熟瞿式耜墓 瞿式耜墓在虞山拂水岩西百余米处之牛窝潭旁,解放后,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瞿墓建国后屡修,墓坐东面西,占地1820平方米,封土高1.5米,有罗城、拜台,墓石立”瞿公忠宣之墓”碑一通。墓道高56.5米,道中架清代建单间冲天式石坊一座,额镌”清赐谥忠宣明文忠瞿公墓 ”,坊柱正面镌清代严栻集道隐(金堡)《追浩气吟》句联:”三更白月黄埃地,一寸丹心紫极天”,背面镌陈鸿所书”古涧风回千壑响,寒潭影落万松枝”联,墓碑用隶书铭刻”明文忠瞿公之墓”字样。坊前有月池、石坛。
瞿式耜的儿子瞿嵩钖,孙瞿昌文附葬于侧。在瞿式耜墓百米处,近年所建一亭。亭由瞿墓石坊联”古涧风回千壑响,寒潭影落万松枝”而得名”松风”,寓纪念民族英雄瞿氏高风亮节之意。亭由已故百岁书画家朱瞻题额。庭上楹联”巨阙奔云东走,晴岩拂水西回”,由著名书画家谢稚柳书。
常熟都有哪些旅游景点
【钱底巷遗址】位于常熟城北约2公里处谢桥镇新光村。
南北长395米,东西宽210米,总面积逾8万平方米。1983年发现,1988年发掘400余平方米。出土以陶器、石器为主的文物200多件,并发现一批古代灰坑、灰沟、水井、墓葬及房屋遗迹等。上限属原始社会马家浜文化晚期,以崧泽文化为主要特征,距今约5500年,是常熟境内迄今发现时代最早、延续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仲雍墓
【仲雍墓】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常熟城内北门大街虞山东麓。占地2160平方米。原墓冢甚高,元末明初已渐荒芜。明成化间其106世裔孙浙江参政周木奉旨重修,明清以来屡修。坐西面东,与言子墓毗邻。封土直径4.5米,高约2米,冢后竖有明崇祯间江南巡按御史路振飞等立"商逸民虞仲周公墓"等碑3通。外设以罗城及拜台,墓道向山脚伸展,长400米。道上依次架设乾隆十年(1745)、十五年、三十一年所建"先贤虞仲周公墓"、"南国友恭"、"敕建先贤仲雍墓门"等4柱3间冲天式石坊3座。坊额上分镌江南督学曹秀先、江苏粮储道胡文伯、两江总督尹继善、江苏巡抚陈宏谋、学政李因培、布政使苏尔清等人建坊题名。在第二、三道坊柱上镌刻"道中清权垂百世,行侔夷惠表千秋"和"一时逊国难为弟,千载名山还属虞"楹联。墓背山而建,居高临下,四周巨石嵯峨,松柏林立。?
言子墓
【言子墓】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常熟城内北门大街虞山东麓,北与仲雍墓毗邻。占地5800平方米。西汉武帝年间言子裔孙言成大始修,南宋端平三年(1236)县令王?明令对墓道保护,其后历代有修。现存建筑系明清间重建。坐西朝东,背倚山势,自北门大街向上依次有清乾隆间所建"言子墓道坊"、"道启东南坊"、"南方夫子坊"冲天式石坊3座。头道坊柱上镌"旧庐墨井文孙守,高垅虞峰古树森"楹联。坊后有影娥池,池上架文学桥以登墓道。半山列石亭,悬康熙四十四年(1705)御书"文开吴会"石匾。两侧各设御祭碑亭。墓冢在三道坊后围墙内,封土直径3.5米,高1.6米,冢后竖明崇祯间江南巡按御史路振飞立"先贤子游言公墓"等碑2通。外设罗城、拜台及围墙,墓道长达142.5米。墓旁北侧又有龙头石、言子飨堂、墨池、石墨等遗迹。?
崇教兴福寺塔
【崇教兴福寺塔】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常熟城区大东门内原崇教兴福寺中,俗称方塔,为古城区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宋建炎四年(1130),咸淳间,僧法渊撤遗构重建。元、明、清屡有修葺,清咸丰十年(1860)寺毁而塔幸存。抗日战争中,底层副阶被毁,1963年大修,1987年重建副阶。此塔外表呈正方形,四面9级,属砖木混合结构。逐层递收,立面轮廓呈抛物线状,翼角起翘,曲线柔和流畅。面阔3间,中间设拱券及壶形门洞,外置平座及栏杆,可从木梯直登顶层。塔刹的铁制构件重约15吨,全塔总高度达67米余。挺拔隽秀,造型优美,登临其上,尽览古城景色。此塔虽建于宋代,仍沿袭唐代楼阁形结构,具有早期佛塔特征,是江苏省现存较为完整之宋塔。塔内另有宋代古井及银杏等,与方塔合称为"三宝"。?
聚沙百福宝塔
【聚沙百福宝塔】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常熟城东12公里梅李镇东街。俗称聚沙塔。由邑人钱道者建于宋绍兴年间(1131~1162),取名于《法华经》"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中聚沙二字。8面7级,高20余米,砖木混合楼阁式结构,底室呈正方形,从正面开门,其上各层依次调换45度角在平面上相互重叠,成八角形,相闪开四门和四橱。塔体立面轮廓呈梭状弧形。历代屡有修葺,清道光十年(1830)冬,四层以下木构遭野火焚毁,宣统三年(1911)塔顶又被狂风吹倒,致塔身倾斜近一米。1995年实施纠偏校直获得成功。1997~1998年进行大修。800余年来,历经沧桑,但仍保存江南宋塔的典型特征。
?
言子专祠
【言子专祠】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常熟城区学前街原文庙东南侧,系祀春秋孔子弟子常熟人言偃的专祠,是目前常熟现存年代最久的祠堂建筑。宋庆元三年(1197)知县孙应时始建。初名丹阳公祠,端平二年(1235)移建文庙内,元大德间更名吴国公祠,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再迁今址。清乾隆间改今名,并于祠前建坊一座。同治间两江总督曾国藩曾督修,1985年重修缮。祠有正殿3间,面阔10米,高8.1米,平面呈正方形。明间以楠木为四金柱。建筑稳重秀美,形制仍保留宋代风格。祠壁间嵌砌有宋嘉熙元年(1237)镌碑刻一通,祠西南侧为文庙戟门,旁有数百年树龄银杏一棵。
黄公望墓、祠
【黄公望墓、祠】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常熟城区虞山西麓小石洞侧。背倚虞山,面向湖桥,占地800余平方米。墓冢封土直径4米,高1.5米,后竖有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黄公望十六世裔孙黄泰重立"元高士黄公一峰之墓"碑。设罗城和拜台,顺山坡而下的墓道长60余米,其上架有70年代重建的单间冲天式石坊一座,额镌"元高士黄大痴先生墓道"。越墓前环山公路,有清代建飨堂3间,堂内原悬挂书法家季厚?所书木刻楹联,联文为:"公亦痴,我亦痴,过黄崖埋骨处,时情痴到颠狂野;品愈高,才愈高,传尚湖钓雪图,画笔高出唐宋明"。?
昭明太子读书台
【昭明太子读书台】位于常熟城区虞山东南麓石梅书台公园内。相传为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读书处。以山土夯筑,高3.5米,南北长14.6米,东西宽12.7米。台上有明弘治间知县杨子器所重建单间卷棚顶、长方形石亭一座。正中嵌立清乾隆八年(1743)苏州粮备道觉罗雅尔哈善题书"读书台"石刻一块,西侧有明嘉靖间镌萧统像及里人撰写碑记数通。台下四周古树环绕,台后有著名琴川七弦之源"焦尾泉"。过泉拾级而上,又有"仓圣祠"等古迹。"书台怀古"为虞山十八景之一。?
王疠墓
【王疠墓】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常熟城区虞山西麓烧香浜环山公路南侧。占地266平方米。原设有翁仲、瑞兽、墓表及双柱坊、赠太仆寺卿王公墓坊等,后毁。墓坐北朝南,背靠虞山,面临山塘。封土外围以罗城,墓道长35米,架有近年重建单间冲天式花岗石坊一座。王疠(1514~1555)字德威,号苍野,浙江东阳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三十一年授常熟知县,政绩卓著。三十四年五月抗倭战死,邑人留葬其忠骨于虞山,朝廷诏赠太仆寺少卿。?
赵用贤故居
【赵用贤故居】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常熟城区南赵弄10号。赵用贤(1535~1596)字汝师,号定宇,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天启初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毅"。与其子琦美同为著名藏书家。故居坐北朝南,现存3进房屋,建筑面积400余平方米。第二进大厅面阔3间10.4米,进深10檩10.73米,梁上雕刻云鹤、荷叶等精美图案,梁坊、斗拱上俱施彩绘。大厅东侧厢屋,为3间小书房,即赵氏藏书之"脉望馆"。内置落地长窗,前有天井,小而精巧,所存湖石山子等均系故物。此宅是常熟现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
瞿式郦墓
【瞿式郦墓】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虞山顶峰拂水岩西牛窝潭。抗清志士瞿式郦于清顺治七年(1650)在桂林被俘,拒降就义。其遗骨后由其孙昌文千里负归,安葬于此。坐东面西,占地1820平方米,筑封土、罗城及围墙,冢后竖立"瞿公忠宣之墓"碑一通。墓道长56.5米,中间架清乾隆间建单间冲天式石坊一座,额镌"清赐忠宣明文忠瞿公墓",坊柱正背两面均镌有楹联。坊前并设有月池及石坛。墓域内虬松掩映,苍柏森森。其子教谕嵩锡、孙检讨昌文附葬于侧。
彩衣堂
【彩衣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常熟城区翁家巷门内,是翁氏故居及翁同癝纪念馆中主体建筑。始建于明代中晚期,初为本邑大族桑氏所有,堂名"森桂",后易"丛桂"。隆庆万历间属邵武知府古琴家严澄居宅。清道光十三年(1833),江西学政翁心存从仲姓处购得,更名为"彩衣堂"。其子翁同?曾在此度过青少年时代。堂坐北面南,硬山五脊顶,面阔3间14.98米,进深14.03米。用材硕壮,在梁枋檩额等处绘有彩画116幅,总面积约150平方米。分纯包袱、全构图包袱及仿官类彩画三大类。图案以几何织锦纹、云龙及仙鹤等为主体,花样繁多,变幻无穷。部分画面施沥粉堆塑,以突出立体感,为江南古建筑彩画中的上乘之作。梁上并悬挂道光十五年(1835)苏州巡抚陈銮所书"彩衣堂"匾额。?
王石谷墓
【王石谷墓】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常熟城内虞山西麓程家桥畔。王石谷名?,是清初著名画家。墓坐北朝南,正对山前塘,占地457平方米。封土外设以罗城、拜台、墓门及墓道等,冢后竖有二碑,其中一道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被慈禧太后削职隐居故里的翁同癝所书。墓道口架设80年代重建单间冲天式石坊一座,额镌"清画圣王石谷先生墓道"。?
维摩寺
【维摩寺】位于常熟城区虞山辛峰亭西约2公里处山脊上,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始建于宋隆兴元年(1163),初名石屋维摩庵。淳熙三年(1176)右丞相曾怀奏请为功德院,敕赐"显亲资福禅院"额。明宣德四年(1429)改今名。清乾隆间曾大修,与慧日、破山、三峰寺合称常熟四大古寺。咸丰十年毁于兵火,光绪间重建。现有天王殿、弥陀殿、大殿、望海楼、葫芦池、钵盂泉、山门等建筑。1983年修缮,并取名"维摩山庄"。客居此寺,晨起观日出最佳,"维摩旭日"系虞山十八景之一。踞"望湖岩"可南览尚湖,登"望海楼"则能北眺长江。寺四周绿茶匝地,松郁竹秀,风景宜人。?
辛峰亭
【辛峰亭】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常熟城区虞山东岭最高处。始建于南宋嘉泰间,因登亭可览城下东西昆城湖、尚湖,故名"望湖亭"。后又改名极目、达观等,寓意相近。明万历间以风水家言取今名。明清以来屡修。1995年撤构大修。亭为双层重檐攒尖顶,木构砖砌,亭身呈六角形,每边长3.8米,翼角舒展,造型优美。民间相传有许真君者,镇蛟于亭下,旧时每逢久旱,乡民往往毁亭角,谓能致雨,及得雨后再修复。天朗气清,登亭极目远眺,可见长江蜿蜒如带。夕阳西斜,亭下阡陌如画,炊烟万缕,令人心旷神怡。"辛峰夕照"是虞山十八景之一。?
燕园
【燕园】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常熟城区辛峰巷内。占地约2800平方米。为清乾隆间知府邑人蒋元枢始建。嘉庆间其族侄泰安知县蒋因培修葺,延请晋陵叠石名家戈裕良构筑黄石假山一座,取名燕谷,因名燕园。构思巧妙,建筑别致,多奇花异木,尤以燕谷假山峻险清奇,变化万端,为园艺家所赞赏,并以富有传统古典园林特色闻名江南。1984年后陆续修复部分景观,辟为公园开放。?
铁琴铜剑楼
【铁琴铜剑楼】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常熟古里镇西街。建筑面积285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间,为阳湖县学训导瞿绍基及子孙五世藏书处。与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归安陆氏百百宋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全国四大藏书楼。瞿绍基之子瞿镛喜金石,曾得铁琴及铜剑,遂以取楼名。坐北朝南,现存楼一幢2进,每进2层,面阔3间8.87米,进深6.55米。东西两厢设过道,使前后相通。南北两面则加槛窗,以供室内藏书通风采光,外置防火墙。1986年全面维修后,辟为"铁琴铜剑藏书纪念馆"。?
曾氏虚廓园
【曾氏虚廓园】位于常熟城西翁府前。西与赵氏水壶园相毗邻。始建于明万历间,为监察御史邑人钱岱之"小辋川"遗址。屡经兴废易主,清同治间由刑部郎中曾之撰购得营为家园,取名"虚廓居",亦为其子晚清文学家曾朴故居。此园面临城河,背对虞山,中设清池,环筑假山及楼亭,围廊曲折,错落有致。园内植有白皮松、红豆树等数百年树龄名木古树,廊壁间嵌砌翁同癝、李鸿章等名人书法碑刻数十方。该园借山取景,使山光水色融为一体,构筑别具匠心,是常熟清代较为典型的官僚宅园。?
翁同癝墓
【翁同癝墓】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常熟城区虞山西麓鹁鸽峰下。占地约700平方米。为翁氏家族墓地中最西侧一冢。翁同癝身为同治、光绪两朝帝师,位居宰相,后因支持维新变法,触怒慈禧太后,被削职归里,隐居于山麓翁氏丙舍中,直至抑郁而逝。其墓封土直径3米,高1.2米,设罗城、拜台及墓门等,冢后仅竖一碑。墓道曲折向南,长约65米,道口沿环山公路处架有1984年重建单间冲天式石坊一座,镌额"翁氏新阡"。墓域背倚虞山,四周桧柏挺秀,景色甚佳。?
虞山
【虞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太湖风景区重要景点。位于市境西北部,近半伸入城内。因商末周太王次子虞仲葬此得名。又名乌目、海巫、伏牛等。海拔263米,由西北向东南延伸,山脊线全长6400余米,最宽处约2200余米。西南坡短而陡,多悬崖危岩,构成拂水晴岩、剑门奇石等景观。东北坡平缓伸展,多幽溪深涧,形成桃源、石屋、顶山、破龙、瑞石、秦坡等山涧名胜。山中自然岩洞及泉水众多,洞有老石洞、小石洞、白云洞、仙人洞、老虎洞、羊棚洞、水帘洞、联珠洞等,泉有焦尾泉、彀茶泉、睢阳泉、高道泉、舜过泉、君子泉、玉蟹泉、冽泉、涌泉等。自西晋起,海虞县、常熟县相继建城于山下。历代庙宇寺观、亭台园池、名人墓葬、文物古迹遍布山麓上下,山中并多珍稀鸟类及名花异木,还特产有宝岩杨梅、顶山板栗、绿毛龟、松树蕈、剑门绿茶等。?
尚湖
【尚湖】位于常熟城区西南郊约2公里处,南列与虞山相并行。相传姜尚曾在此湖垂钓,故名。又名上湖、照山湖、山前湖、西湖等。东西约7.5公里,南北约1~3公里,总面积12.5平方公里。湖水碧波荡漾,北面青山映照,四周柳港成带。湖畔有大小湖甸、良田农舍间列,泛舟湖上,烟雨迷蒙,如入画境。古代文人墨客喜在此湖观山游乐,吟诗作赋。现已辟为风景游览区,建有荷香洲、桔香洲、桃花洲、枫林洲、鸣禽洲、渔乐洲、烟雨洲等7个景点,总面积达73万平方米。
月儿池在哪里?
月儿池,位于绥江县南岸镇珍珠坝,为古代水利工程遗存。该池以形获名,又似一张弓,弓背砌石,中有一古朴的三拱石桥,桥头有土一方,如箭在弦,直指金沙江对岸的老鹰山之“鹰头”。“弦”长约120米,“箭”长约50米,库容量1.2万立方米。
珍珠坝至今流传着关于月儿池的传说:很久以前,在坝中央溶洞里的那头钟乳母猪石是有灵性的,每当夜深人静时便会带着猪仔出来拱地,大凡拱过的地方,庄稼收成都十分好。然而,好境不长,不知从何处飞来一只老鹰,盘踞在金沙江对面,经常衔走小猪。于是,庄稼越来越差。后来,土司安鳌设计,征发夷民修筑了像弓箭状的月儿池,用之射瞎凶鹰一目,不可一世的它哀啼着,仰面扑向金河。为纪念母猪,该坝便以真猪命名,后改称珍珠坝。
传说中提到的安鳌为明代马湖府土知府,马湖地方,发端于四川雷波黄螂海子(即马湖)周边地区,鼎盛时大致包括今绥江、屏山、水富、沐川、马边、雷波等地,以绥江、屏山为核心区。《宋史·叙州三路蛮》:“宋初有董舂惜者贡马,自称马湖路三十七部落王子”。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立总管府,迁于夷部溪口(今屏山新市镇龙尾)濒马湖之南岸(即今南岸)创府治”,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迁治于泥溪(今屏山县城西)。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马湖总管府土官安济遣子安仁归附明中央,遂改设马湖府,以安氏世袭知府,五传至安鳌,暴虐成性、荒淫无道,终至叛乱,明孝宗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被御史张鸾奏请处死。次年,安鳌之乱彻底平息,马湖府改土归流。据此,可推断月儿池建于明安鳌时代,即15世纪后期,已历经五百多年风雨沧桑。
月儿池的传说及建筑也反映了明代中期珍珠坝及整个绥江的民族情况。据史料分析,绥江以往为苗族聚居区,以土官安氏为首的彝族是统治民族,而随着明初王元寿将军(屏山新安王氏先祖)远征平夷,汉族也渐渐涌入,总体情况是夷(苗、彝)多汉少。“母猪拱地”印证了当地少数民族成分。苗族较多地保留着母系社会的伦理,有母性崇拜的观念,每年正月初三或初十举行“乞子”祭祀时,都要用母狗或者母猪作为“献牲”。而《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今属彝族地区的元谋县“有长谷石猪坪,中有石猪,子母数千头。长老传言:夷昔牧猪于此,一朝猪化为石,迄今夷不敢牧于此。”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当地的农耕技术有很大提高,需要这么大,而且筑的这样规范的人工水利工程说明了这一点。月池桥具有明显的江南水乡桥梁风格。 月儿池设计的科学性是值得称道的。珍珠坝是绥江四大坝子之一,土地平坦,适宜耕种,但境内只有大河沟、小湾沟等小而又小的溪流,农业用水矛盾突出。月儿池正好位于大河沟与小湾沟中间,临大河沟侧至今尚存取水渠道残疾,水渠旁有一块土地名“过水丘”,“大跃进”时,村民还使用此水渠取水,在池中种冬水田。估计临小湾沟侧也有过引水渠道。近水而筑,自然合理。同时,月儿池之所以筑成半月形,也有因地制宜的考虑。根据是处地形,既要尽可能多地蓄水,又要顾及水源,还要少占平地,半月形莫过于最佳方案,并不只是风水观念的驱使。
从美学角度讲,和谐即美,月儿池以它自身优美的形体与周围的自然物再添加以人文气息构成的景观,委和谐洽。作为“弓箭”,它与老鹰山隔河对峙,抒发着“弯弓射大雕”的豪迈气概;作为“月亮”,它与大河沟上游逼真的卧牛造型组成一幅动人的犀牛望月图;作为水池,它与池边的巨石古树(已毁)同一为清秀文雅又磅礴大气的山水盆景。池中镌刻着“珍珠马乐”的马形石及离池不远的珍珠洞里的母猪石,更播撒着一种安静而和平的农家乐。方圆不及一里的区域,阳刚与阴柔、率直与隽永,如此随意又如此有序地集合在一起,我们不仅要为武夫安鳌延聘的那位哲学兼美学兼旅游大家的设计师叫好。
如今的月儿池早已变为农田。其枯水时间最迟不晚于清雍正初年,此项工程的废弃,兴许是那时的云贵总督鄂尔泰在滇东北地区武力推行改土归流造成人口剧减,生产力遭受浩劫的结果。清末民初客籍塾师刘伯镛先生有诗云:“桥卧月池水色清”,不过是描写月儿池里的水田风光罢了。月儿池虽已干涸,但其恢宏的气势犹存,迷人的风韵,常使文人墨客意惹情牵。县内当代文学名家黄发滨先生曾赋诗:“月儿池上叹良工,独眼苍鹰笑世穷。何日退耕还蓄水,珍珠着绿耀滇东。”吴运强先生撰联:“池影钟月殿精华,下连沧海,上映青天,南环峰岳,北枕金沙。邀朋游故地,正逢桔熟橙黄。放胆吟哦,开弓再射雄鹰目; 桥形有水乡风格,春艳桃花,下垂绿柳,朝控楼台,目萦紫雾。抚石忆仙踪,顿觉神怡心旷。持怀傲笑笑,把盏重抒壮士情”。
墓地风水相关知识。怎样的墓地有好风水。
古代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依附、顺应关系,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与自然息息相通,必须和谐相处,人脱离了自然就会出现问题。人们在对自然的总结中产生了的风水思想,“入土为安”、“天人合一”是这一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 “葬”字,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观念:死后入土,上面覆以植物。今天可以在很多墓地看到,祭奠活动后人们把鲜花洒落在墓碑上或在墓碑周围种花植树,“葬”这一古老的传统习俗仍然延续。
当代人越来越重视居住环境,购屋置地之前要选位置,看周边,那么应该为故去的人选择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呢?尤其是当前墓地以公墓的形式集中安置,许多人心中希望为逝去亲人选择一块风水好的福地的心愿能实现多少呢?
依山傍水的原则
依山傍水,青山绿水是人们普遍向往的优美环境,也是好墓地的基本原则,反映在风水学说里的就是“山主人丁水主财”,意思就是择山,可以令后世人丁兴旺;择水,可以令财源滚滚。石为山之骨,水为山之血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生命之源,山有了水才有了生命,没有水的山就仿佛没有灵魂,所以风水有言:有山无水休寻地,未看山时先看水。由此可见,“山主人丁水主财”是考察墓地风水最简要亦是最精辟的总结。一些注重理气的风水理论讲求藏风聚气,所谓:“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葬书》)认为水面越大,聚气越厚,财富也就越厚。
前朝后靠左右抱的原则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恐怕是人们在墓地听到比较多的话,这是风水对墓地的周边地形的总结,实际上就是四面环山,中间是一个宽敞的盆地,风水所讲的“穴”就在这个盆地里,四面的山风水上叫做“砂”。这个地形在前面说到的“ 葬”字上也有体现,就是葬字下面的“廾”(发音拱),意思是双手捧着,双手并在一起捧着,形成了一个中间凹陷的穴窝,古人认为这就是一个好的葬地,所以说葬字本身就体现了古人的殡葬观。
屈曲蜿蜒的原则
过去的四合院,寺庙,对着大门都有影壁,现代人装修的时候也比较重视玄关的设计,影壁和玄关都是应风水而产生的,而不单单是为了好看漂亮。它们的作用就是避免直通,阻挡正面冲撞而来的煞气。墓地如何挡住煞气呢,风水原理主张“直则冲”、“曲则顺”,道路要屈曲,山水要蜿蜒,就是弯弯曲曲。曲径通幽不仅有风水所讲的实际效果,而且还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如江南的园林建筑.
明堂开阔的原则
古代有人出了名、当了官或者发了财,人们往往会议论这个人祖坟的风水,称之为:地灵人杰。风水认为明堂开阔有利于孕育人材,发展事业,因此既要“登山看水口”,还要“入穴看明堂”,明堂是指墓穴前面要有一片广阔平整的地方,明堂开阔,生机勃勃,才能前途无量。反之,墓地不宜设在窄小局限的山谷。
回归自然的原则
现在的城市规划里,墓地离城市越来越远。为什么不离城市近一点呢,去扫墓祭奠还方便,岂不更人性化?包裹在高楼大厦中间岂不更现代?在这里,阴宅的风水与阳宅恰恰相反,都市人主张人车合一、人机(计算机)合一、工作第一、效率第一,墓地则讲求自然第一,天人合一。
上风上水的原则
墓地也讲究“上风上水”,北京上风上水的方向是西北,所以明十三陵就坐落于北京西北的昌平区。西北是根据北京的中轴线确定的,这条中轴线北起鼓楼,经过故宫博物院、前门,南至永定门,中心点就是故宫,也称紫禁城。
综上所述,风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择吉避凶,这与办丧事选墓地希望让逝者安息,生者安心的出发点是一致的。至于风水是否会福荫子孙,人旺业兴,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择一块吉壤福地,总不会错的。据说大名鼎鼎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超级富豪比尔·盖茨在选择建筑设计和住宅的时候都会参考风水的因素。
中国很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与风水是分不开的,北京城就是一座地地道道的风水之城,所以要了解风水,不能不来北京,阳宅不能不看紫禁城,阴宅不能不看十三陵.
概括地讲:山川有灵无主,尸骨有主无灵。若把有主无灵的尸骨葬到相当好的有灵无主的山川上去,则可使无灵的尸骨有了灵气,无主的山川有了主人。这在“风水”学上叫“理气”。理气好对后人会有极大的福荫,财、丁、贵、寿均可于此而出。
《易经?系辞》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远古时代殡葬极为简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死者的埋葬问题,逐渐发展成为一件大事。今日保存下来的许多重要文物古迹,不少就是坟墓的遗迹遗物,如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就是四五千年前埃及法老的陵墓。中国至春秋时代时,孔子大力提倡“孝道”,厚葬之风日盛,历代不衰,并逐渐形成一套隆重复杂的祭祀礼仪制度和墓葬制度,以及种种讲究。于是,坟墓被认为是安葬祖宗及父母之首邱,上可尽送终之孝,下以为启后之谋。所以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对坟墓的安置均格外重视。而作为为人择地卜葬的堪舆家(风水师),更以阴宅为先务之急。
风水理论认为,祖墓的风水,会影响后人的命运;而一国之君陵墓的风水,则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历代的皇家陵寝都十分重视选择陵穴,以图皇权永固。皇陵一般都位于京师附近,如西周、秦、汉、隋唐均以长安为京师,故此这五个朝代的皇陵大多集中于长安附近;而元、明、清三代均以北京为京师,所以这三代的皇陵皆位于北京附近。
唐朝帝王陵墓区,分布于关中盆地北部,陕西渭水北岸之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蒲城一带山地,东西绵延三百余里。唐陵的特点是“依山为陵”,不象秦汉陵墓那样采取人工夯筑的封土高坟,而开“山陵”之先河。十八座唐陵中,仅献陵、庄陵、端陵位于平原,余均利用天然山丘,建筑在山岭顶峰之下,居高临下,形成“南面为立,北面为朝”的形势。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2公里的九峻山主峰,九峻山山势突兀,海拔1888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沟壑纵横,愈加衬托出陵山主峰的险峻雄伟。除了四周山峦的护卫之外,更有泾水环绕其后,渭水萦带其前,山水具佳,愈加显得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由昭陵主峰迤逦而南,有167座功臣贵戚陪葬墓,占地约30万亩。李世民的玄宫居高临下,陪葬墓列置两旁,衬托出昭陵至高无上的气概。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坐落在乾县西北的梁山上。据《新唐书?高宗本纪》记载,李治于光宅元年(684年)葬于乾陵,神龙二年(706年)重启乾陵墓道,将武则天合葬于墓中。梁山海拔1049米,呈圆锥形,山巅三峰耸立,北峰居中最高,即乾陵地宫所在,为陵之主体,与九峻山遥相比峻。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而形体相仿,犹如天然门阙华表捍陵。上面各有土阙,望之似乳头,俗称“奶头山”。梁山东有豹谷,西有漠谷,整个地势似一个头北脚南仰卧在大地上的人体。乾陵因山为陵,以山为阙,气势雄伟,规模宏大,陵园有内城外成之分。内城的南、北、东、西城垣基址程度分别为1450米、1450米、1582米和1482米,城垣均为夯筑而成。内城四面各开一门。陵园内有石刻群,除内城四门各有一对石狮,北门立六石马(今存一对)外,其余石像均集中排列在南面第二、三道门之间……从南至北,计有华表、翼兽、鸵鸟各一对,石马及牵马人五对;石人十对,还有无字碑、述圣碑和六十一个“蕃酋”像,丝毫不减皇宫之气派。
北宋帝王陵墓,从宋太祖赵匡胤父亲的永安陵起,至哲宗赵煦的永泰陵止,共计八陵,集中于河南巩县境内洛河南岸的台地上。陵区以芝田镇为中心,在相距不过十公里的范围内,形成一个相当大的陵区。
北宋王朝建都开封,陵区却设在巩县,远离京师汴京,其主要原因是这里山水秀丽,土质优良,水位低下,适合挖墓穴和丰殓厚葬。陵区南有嵩岳少室,北有黄河天险,可谓“头枕黄河,足蹬嵩岳”,是被风水家视为“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
宋代帝陵在地形选择上与别代迥异。历代帝陵或居高临下,或依山面河,而宋陵则相反,它面嵩山而背洛水,各陵地形南高北低置陵台于地势最低处。原来,在宋代盛行与汉代图宅术有关的“五音姓利”风水术,该风水术把姓氏按五行分归五音,再按音选定吉利方位。宋代皇帝姓赵,属于“角”音,利于壬丙方位,必须“东南地穹,西北地垂”。因此宋代各陵地形皆东南高而西北低。
明代以后,风水学特别重视关于山川形胜的形法,因而明清两代的帝陵风水格外讲究,加之建筑的配合,皇陵的选择与规划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西郊昌平县北十里处,自公元1409年开始修建长陵,至1644年明朝灭亡,十三陵的营造工程历经二百余年,未曾间断。燕王朱棣在南京登上帝位以后,即打算迁都北京。永乐五年(1407年),皇后许氏死,朱棣没有在南京建陵,而是派礼部尚书赵江和江西风水名师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寻找吉壤。
朱棣派出的人马足足跑了两年时间,才找到几处可供选择的地方。据说,最初选在口外的屠家营,但因皇帝姓朱,“朱”与“猪”同音,猪要进了屠家定要被宰杀,犯地讳不能用。另一处选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因后面有村叫“狼口峪”,猪旁狼则更危险,也不能用。也曾选过京西的“燕家台”,可“燕家”与“晏驾”谐音,不吉利。京西的潭柘寺景色虽好,但山间深处,地方狭窄,没有子孙发展的余地,也未能当选。到永乐七年,最终选定了由江西风水师廖均卿等人选定的现在这片陵区。
清东陵位于京东燕山南麓的遵化马兰关附近,它北依昌瑞山,南屏金星山,东傍鲇鱼关,西依黄花山,共有陵墓14处,葬150多人。
关于东陵的选址,流传着一段顺治帝亲自卜地的故事。自从顺治皇帝进了关,在北京立都坐殿后,他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和叔父多尔衮就派人四处选陵地,先后有两批钦天监大臣和风水名师来过京东一带,他们均看中了这块宝地,回京禀报皇帝后,顺治帝非常高兴,表示要亲自前往审视。时隔不久,顺治皇帝由众多侍卫大臣和八旗健儿簇拥着出外狩猎,他们一路纵马扬鞭来到了京东的燕山山脉,跃上了凤台岭之巅。顺治帝登高远眺,向南望,平川似毯,尽收眼底。朝北看,重峦如涌,万绿无际。日照阔野,紫霭飘渺。真是山川壮美,景物天成。顺治帝前瞻后眺,左环右顾,发出由衷的赞叹。他反身下马,在凤台岭上选择了一块向阳之地,十分虔诚地向苍天祈祷,随后相度了一块风水相宜的地势,对左右的侍臣说道:“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说着,将手上佩带的白玉扳指取下,扬下山坡,道:“落地之处定为穴”。于是群臣在扳指停落的地方打桩作记。后来,当真在这里建起了清东陵的第一座陵寝,即顺治皇帝的孝陵。
孝陵背靠昌瑞山主峰,左右两翼为天然砂山,整座山陵北高南低,顺势而布,节奏鲜明,气势雄伟。为了防止汛期山洪冲毁陵墓,不仅在建筑之下打桩加固,而且修建了整套的排水系统。地上利用天然的倾斜地势设置了排水明沟,使雨水排泄通畅。陵区之水通过明沟暗渠,全部汇集于隆恩门外的神路桥下,再由两边水道顺势排泄出去。可见孝陵风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选址的科学性和建筑技术的高明。
古代的风水选址,除了生态、实利功能以外,还是一门艺术,其对环境景观的组织是十分重视的。在古代,万物有灵的观念导致了山川自然崇拜,并逐渐发展成为敬祀天地日月山川的国家祀典。人们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又指导着人们以人的精神、人伦道德及社会秩序拟态于自然,并以此寄托他们的生活理想。所以在风水的观念中,也常包含着一种追求优美的、赏心悦目的自然和认为环境思想。
风水墓地的基本名称
风水墓地的基本名称青龙抱珠,坐北朝南 东边青龙山由东绕南, 玉带金腰,坐北朝南 汇水由西绕南, 怀中抱月,型如大佛山怀中立一墓。 蜻蜓点水,山下平原中间立一墓, 流年飞星有如抽奖转盘转到几房就谁旺。 普通格局靠山向水青龙高白虎低山清水秀就不错了。 希望...
如何找墓地好风水
古代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依附、顺应关系,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与自然息息相通,必须和谐相处,人脱离了自然就会出现问题。人们在对自然的总结中产生了的风水思想,“入土为安”、“天人合一”是这一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 “葬”字,形象地...
墓地的风水名字,和关于这种的书名
风水师大多都是已地形或则故事为这些风水命名的。我只知道一种风水叫 花开富贵。是影响一个家族的大风水地。至于你说的 石头莲花,这东西见怪不怪了,我曾经在一座墓地里见过一种蛤螅这是阴物。。。好的风水地 地下都会有灵性的东东存在,但是一...
坟墓风水知识,什么是好的坟墓
什么样的墓地风水好 1、上风上水的原则 墓地也讲究“上风上水”,北京上风上水的方向是西北,所以明十三陵就坐落于北京西北的昌平区。西北是根据北京的中轴线确定的,这条中轴线北起鼓楼,经过故宫博物院、前门,南至永定门,中心点就是故宫,也称...
跪求,一种风水墓地的名字以及作用,先谢谢各位高...
1、不能使用自然的石块没有经过裁整的作为墓碑,会断绝子孙的香火,不吉利。2、墓碑的上方,不能有过多的杂草或者青苔丛生,会导致主子孙久年玻3、墓碑的颜色暗淡,会影响到主子孙运程不利。4、墓碑如果有倒陷,会导致主子孙家庭不和睦、杂乱。5...
如何判断墓地风水的
如何看坟地风水1、靠山近水:山主人丁水主财,相信这点风水常识大家都是知道的。坟背靠山可以令后世人丁兴旺,坟前有水可以令财源滚滚。这都是坟地风水最基本的,好的风水位置离不开山水环绕,坟墓水口就好象人们住家的大门口,如果水去的方向有...
墓地风水十大禁忌有哪些?
古代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的依附、顺应关系,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与自然息息相通,必须和谐相处,人脱离了自然就会出现问题。人们在对自然的总结中产生了的风水思想,“入土为安”、“天人合一”是这一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 “葬”字,形象地...
怎样的墓地有好风水2/5
从墓地风水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墓地的风水中“点穴”是非常之重要的。找到一个好的穴位,达到长效的好风水,庇佑后代子孙的前程和富贵。选择坟墓地址,寻找好墓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入山寻水口,登穴看名堂”。在风水学行业中,风水师...
风水墓地怎么找
看坟地怎么看出好风水 1、“入山寻水口,登穴看名堂”。在风水学行业中,风水师寻找墓地,首先要看水是从何处来,又流往何处去;同时也更注意穴前明堂的水是什么样的情况。因此,墓地选址和水关系密切。“山管人丁水管财”,墓地周围的水的好坏主宰子...
如何看墓地风水
选风水坟墓要注意如下几点; 1; 龙真,穴才真。2; 藏风纳水,山水有情,山水才为我所用。3; 山龙水龙必须交会,这样明堂才正,明堂正穴才正。4; 龙水向必须合配,这样才能合局,合局天地人才一体。只有通过这几点综合考虑,才能找到真正的风水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