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菩萨开光(普贤菩萨怎么开光)
2023-10-31 19:56:20 2
高州木偶戏的政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政策上去保护,其中包括向国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的保护是有目标地加大文化产业的投入,从管理和艺术的发掘、发展、保存方面设立专门的机构,比如说有木偶协会,还有成立了高州木偶粤剧团这样的专业性团体,都是为了保护和发展高州木偶戏。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高州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州木偶戏,乡村人多习惯称之为“鬼戏”,“鬼仔戏”,据说是因“琢木为偶”而得名。最早相传是明朝万历年间从福建传来,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这样一种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特色的汉族传统艺术,发展至今日,为何却受冷落不被关注?当年“锣鼓咚咚响,鬼仔闪闪亮;台下人头涌,陶醉一大片” 的热闹场景为何一去不复返?对于这种有着浓重乡土特色的汉族民间艺术,在现今的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娱乐方式多元化的冲击下能否还找到它的出路,如何才能让它存在得更有价值意义?为了探讨这些问题,也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我们国家的非物质传统文化,让更多的民间艺术得以流传发展,我们小组成员专门利用寒假时间实地探访了高州的乡村木偶戏班,对一些从事木偶戏的民间艺人进行了专门调访,从而了解高州现存木偶戏的现状与发展,并对此提出我们意见。
必要性
自从1997年高州木偶戏获得省领导重视,并且高州被命名为广东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以来,到03年获得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之称,06年更是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部门都积极地采取了相应保护措施,比如成立了木偶协会,还有像高州木偶粤剧团的专门团体,文化局领导也极力提倡要把木偶戏班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高州部门目前措施旨在以木偶粤剧团做龙头,藉此来带动乡村的木偶戏班,但是我们经过调查了解到,对于乡村木偶戏班,部门的重视程度、实质性的人文关怀仍是欠缺。高州全市现在木偶戏班还有150多班,木偶艺人500多人,多数属于乡村戏班。他们的表演时节现在一般只是在庙宇的诞辰,菩萨开光、冬至和各地年例期间,平时演出唱一本戏大概是100块左右,如果是年例期间还可收到180左右一本戏。除了这些节日,其他时间大多是在家里种田种地。目前乡村木偶戏班的艺人表演大多只是为了生计问题而表演,至于如何改进,如何获得更多的听众这些想法他们倒没怎么考虑过,用其中一个艺人的话来说,“就是为了两餐”。如果乡村戏班的木偶戏艺人连饭碗问题也难以保障,那么提高艺术质量又谈何说起。
如果部门能在每月给予从事乡村木偶戏演出的艺人一定的保障金,对乡村艺人多点人文关怀,经常搞一些木偶戏艺人经验交流活动,或许这样才更能促进乡村木偶戏的发展。
乡村戏班与时俱进
其实,相对于高州市木偶粤剧团以木偶形式表演的粤剧来说,乡村的木偶戏班的木偶戏才是更为直接地传承了高州木偶戏独特古朴的唱腔和形式。但是由于这十几年来,娱乐方式多元化,观众锐减,乡村木偶戏班从以前的“娱神娱人”到今天只能“娱神”了。加之生活保障不稳,表演艺人也无心思去迎着时代要求去改进表演艺术,大致是“有表演就去,唱完就算”的表演态度,因而乡村木偶戏班发展至今,艺术含量已没有从前的高。 而在种情况下乡村木偶戏依然能够存在主要是因为长久以来乡村人已经形成习惯逢节用木偶戏来助兴,人不看没关系,“菩萨”可是要看的。正由于高州乡村人的这种“敬神”心理,加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请一个戏班唱几本戏每家每户集资一点也不是问题,因而乡村木偶戏得以在日益消淡中狭路生存。但如果照这种形势发展下去,木偶戏班如果不注重艺术升华,自我改良,主动寻求更好的出路,在未来多元文化的分薄下,乡村木偶戏班真的难以继续生存发展了,加之现在继承乏人,其生存之机更是岌岌可危了。 3.力创“时代新经典” 说起木偶,小孩子们都知道那个说了谎鼻子会变长的皮诺曹,但是在高州乃至全国木偶戏班表演的木偶戏中就难以找到一个让小孩子印象深刻的木偶形象,或许高州木偶戏班可以尝试在创作经典的木偶形象下功夫,在新时代下创作一些脍炙人口的形象经典。很多时候对于小孩子来说,角色是否真的存在仿佛并不是那么重要,关键的是这些角色能否得到他们的喜爱。 要创作出经典形象得首先在戏本下功夫,这就需要青年一代能够积极投入到木偶戏的戏本创作中了,也算是为家乡文化传承献一份力吧。
开光佛像是什么意思
佛像就是佛像,开光的不是佛像。而是通过佛像,开启众生的自性光明。简称开光。南无阿弥陀佛
请问佛教中开光是什么意思啊?
开光,又称开光明、开眼、开明,就是新佛像、佛画完成想置于佛殿、佛室时,所举行替佛开眼的仪式。《禅林象器》上说:“凡新造佛祖神天像者,诸宗师家,立地数语,作笔点势,直点开他金刚正眼,此为开眼佛事,又名开水明。”在佛教中,经过开光中的佛像具有宗教意义上的神圣性,受到佛教徒的顶礼膜拜。开光时,将佛像安好,先诵经及咒语,奉请佛菩萨安座,然后才请高僧为佛像开光说法,《黑谷灯语录》中说:“开眼者,本是佛匠雕开眼,是事开眼;次僧家诵佛眼真言,诵大日真言,而成就佛一切功德,此谓开眼也。”其实开光就是为佛像举行一种说法的仪式,其具体的仪式如下:主法者先拿新毛巾向佛像做一个擦佛像的动作,说一首偈语,赞颂佛菩萨的功德,此谓开眼也。其次再用镜子向佛像正面对照,说几句寺院、佛像完成的因缘;然后主法者拿起朱砂笔,再说一首偈语,然后将朱砂笔向佛眼的方向作一个“点”的动作,大喊一声“开”,经过如上的一番仪式,开光才算完成了。开光时,由于佛菩萨的功德不,所以主法者所说的法也有所不同,并且主法者常常会提到为佛像开“六通”,即眼通、耳通、鼻通、舌通、身通、意通,让佛像具有六种神通,点眼眼通,真见无所不见;点耳耳通,妙闻遍及十方;点鼻鼻通,普嗅法界诸香;点舌舌通,演说妙法无穷;点身身通,分身尘尘刹刹;点意意通,能鉴三世群机。开光法会的仪规最早见于北宋太平兴国五(980),北印度乌填曩国传法大师施护在开封太平兴国寺译经院译出的《佛说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规经》。该经指出,佛像塑画雕造完成后,就要举行安像庆赞活动。首先选择吉日良辰和结界胜地,其次在此处设置伴盖、幢幡、香花、水果、灯明等佛供,接着由身著庄严如法的阿诸梨起身入佛堂安像,并同弟子们一心观想如来一切圆满之相。然后合掌作礼,瞻仰圣容,以净香花等供于佛前。再是入定心,离疑念,诵咒三遍,请一切佛安住于此,受此香花、灯、果、饮食等供养。复次,安置佛像坐西向东,并用黄布覆盖。阿诸梨作观想佛如一聚火,如来真身诸相圆满,然后以奄阿牛三字安于佛之身上。把“奄”字安于顶上、“阿”字安于口上、“牛”字安于心上。若是金、石、铜等佛像,就要涂上香油,用草刷子刷干净,然后用歌舞妓乐赞颂,僧人复颂香油真言。再用盛满香水和五宝五药花果的净瓶,灌浴佛像,僧众齐诵偈赞,并作歌舞妓乐。若是画像,要用镜子照之,再以前述五种净火涂于镜,沐浴镜中影像。再依次吟诵著衣真言、安耳真言、安发髻真言、安指甲真言、安此须真言、献涂香真言、安庄严真言等等,然后依灌顶仪规将佛像置入曼荼罗,诵本尊真言三遍。一切供养仪具足后,开眼师用笔作点姿势,这是为佛像开眼之光明,再诵开眼光真言三遍。这时,佛像即已开光。诵完开眼光真言后,令施主入曼荼罗,齐诵护摩真言、增寿真言、息灾增益真言,使众生普获吉祥。这时,阿诸梨即教化施主结缘,施利增福,金银财帛等随布施。复次,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施以财物,令福德更具圆满。曼荼罗之内所供财物,必须都归阿诸梨,其他人不得享用。当这套仪规全部完成后,即可收坛。这是密宗的开光。佛教中任何仪式都具有一定的表法意义,开光也不例外。我们众生从无始以来,受到无明尘垢的污染,而不能彻见诸法的真理,所以需要开发我们内具的智慧。如神秀禅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所以,在开光仪式中,主法者拿起毛巾向佛像作拂尘的动作,这是表示要拂去我们众生心地上的垢尘;然后再用镜子一照,表示垢除净显,明心见性,真正见到诸法的本来面目。用朱砂笔点向佛眼,由于眼睛代表着智慧,所以点开佛眼,意思就是要开发我们众生的内在智慧。我们众生由于无有智慧,对诸法妄起分别,就如眼睛有病,见到空花,所以需要除去眼病,这就是我们的般若智慧。开光这种仪式源自道教及民俗,由于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受到中国原有的文化影响,所以便接受这种仪式,这也是佛教中国化的一种表现。但是,开光仪式所具有的内涵,则是佛教特有的提升。现代有的佛教徒往往忘记开光的内涵,而偏重追求仪式的隆重,这是执事废理;或者的人认为开光仅是一种仪式,没有什么实在的价值,这是执理废事。这两种现象,都属偏见,佛法提倡事理圆融、事理无碍,所以我们在举行开光仪式时,不要忘记这种仪式的内涵,不仅要开佛像眼,更要我们众生的心眼,开发内在般若智慧。只有这样,才能契合佛教的真意。
请回家的菩萨怎么上香
点香 然后插
普贤菩萨吊坠
这些护身符最好不要在卖金银手饰的地方请,要想护身符有灵性,要请得道高僧开光,而且开光时,多少给个红包
琉璃做的普贤菩萨本命佛开了光,灵吗?
开光就显灵,那众生什么也不用做了,一人请一个菩萨得了。当然也不是一点作用也没有,根据个人的业力、因缘,供菩萨即使不是正信弟子修佛法,也能得到利益、减轻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