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段奥娟和王阳明的八字命理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2023-09-17 00:18:39 3
八字中代表自己是什么命的到底是年干还是日干
既可以是日干,也可以是年支。八字中的日干代表自己,八字中的年支属相同样代表自己,只是区别在于立足点不同罢了……。
正如段建业所说,传统命理喜忌旺衰断命法误导了很多人,八字要看功神才...
有些东西把性交日有不信就是没有信就可能成长,但是不信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完全看自己嘛,没有,本来就说不清,谁知道是真是假的啊?脾气人就不能回头看
关于八字命理的有关问题
八字,辛未,辛丑,庚子,丙子,八字身旺,伤官不得克制,感情婚姻比较曲折,异性缘不错,
八字命理解读
壬申 戊申 戊寅 甲寅
楼上的回答得蛮好。我只想确认一件事。是否慷慨对他人,他人却恩将仇报?
王阳明临终八个字
作为儒学大成,王阳明备受推崇。王阳明最为出名的心学是“知行合一”,提倡人的言行和心理要统一。当初王阳明的心学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由于朱熹是个表里不一的“伪君子”,而王阳明则是“真圣人”。因此笼获不少“粉丝”,像是纪晓岚、曾国藩、梁启超等人,都将王阳明的心学推崇为最高箴言。王阳明临终遗言八字,也同样受到后人无数拆解。历史上,无数人都想知道王阳明的8字遗言,究竟代表什么意思。
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一生平息战乱的王阳明年岁已高,拖着病体预备回乡。但没想到归途之中,病重难医,王阳明预感大限将至,托付给弟子八个字,便在船上溘然长逝。这短短八个字,就成了他一生最后箴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离世时,王阳明虚岁五十七岁,在现代尚属壮年。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短短八字,却寓意深远,感情浓烈,发人深省。世人不断揣摩其中含义,但要论真实见解,只属王阳明一人得知。世人想从他的遗言获得启发,还得从了解王阳明一生推崇心学学起。作为明代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是少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者。他毕生所推崇的儒学大道,言简意赅,就是四个大字“知行合一”。
因此,“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八字最常见的理解,就是代表了心学的精髓。而追溯王阳明的人格宏旨,此句被后人反复斟酌,疑似所传有误,最受质疑的来源是王阳明《中秋》诗句所言:“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而王阳明真实遗言,最可信的是其弟子黄绾所记载:“无他所念,平生学问方见得分数,未能与吾党共成之,为可恨耳。”
其实无论两者究竟孰真孰假,“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所代表的意义,永远还是与王阳明的终生成就有关。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他做到了先知觉后知,启迪众生,匡扶升学,所有的成就,已经足以让他成为万世师表,为后人所称道。而他所创造的“知行合一”等心学,时至今日,也依然足以警示后人。仔细阅读,“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所说的,不就是王阳明自己吗?
王阳明为何一生能开挂?
我是“非本色”,这个问题算是问对了。
王守仁,浙江余姚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死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年)。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仕途终老。因王守仁曾在越城(绍兴)附近的阳明洞讲学,故自号阳明子,后世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在数千年中国历史中,阳明先生是屈指可数的几位既“立德”、“立言”又有“立功”的士大夫之一,集宋明主观唯心主义之大成,建立心学,是继理学之大成者朱熹之后的另一位大儒,至今仍影响着东亚地区的读书人。
十二岁时,王守仁正式就读师塾。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恃,遭受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十五岁那年,王守仁开始一次边塞之行,出居庸关后,在蒙古人经常出没的地区驱马奔驰,正遇上一个“胡儿”在草原上四处遛马。王守仁拍马向他前进,那小孩见了竟慌忙跑了。于是,王守仁认为:“不是胡人可怕,是我汉人中有胆量的太少了。(方志远《旷世大儒--王阳明》)”之后,他又赶往北京,途中夜里,梦见自己拜谒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庙。要知道,王守仁自幼就十分敬仰马援,曾梦想立功疆场,前几日马逐“胡儿”,就认为自己有一些英雄气概,现在更是激动。
弘志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
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督造威宁伯王越的坟墓。当时正值“套虏”屡次深入境内劫掠。朝廷不仅没有制定解决边患的计划,而且又无优秀将才可供派遣,每次都十分被动。王守仁工作之余,就拿起兵书,钻研阵法。每次用完餐,就把杯盘碗盏、果皮果核排成阵势。此外,他还把民夫按人数及身体状况编成队伍,分配劳役,起居饮食都十分有规律。闲暇时间,又指挥民夫演练据说是由诸葛亮传下的八卦图。等到工期结束的时候,王守仁早已有了排兵布阵的实践锻炼。回京复命时,恰好得知朝廷收到“套虏猖獗”的战报,王守仁向朝廷上了《陈占边务疏》,正切中要害。
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修文县)当龙场驿栈驿丞。同时,其父王华也被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龙场驿站环境恶劣,加上开荒种地,让过惯了公子哥儿生活的王守仁,仿佛掉进了地狱一般。但是,他仍不忘时常静坐,追寻圣贤之道。他常想“倘若孔子身处这样的境地,他会怎样?倘若尧、舜、周文王、周公被赶到这个鬼地方,他们会如何应对呢?”数日之后的一天夜里,王守仁终于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务者误也。”即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本心”,能够分辨善恶、美丑、忠奸,能够判断世间的一切事物。随心而动,随意而行,这就是“心即是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而“心学”也就此诞生了。
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守仁被任命为都察院左前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当时正处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多如牛毛,江西、广东、福建、湖广地区都发生过农民起义。而在与农民军的战斗中,明军频频失利,束手无策。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朝廷才起用王守仁。
初任巡抚,王守仁随即推行“十家牌法”,切断当地民众与“山贼”的联系。之后,针对赣州等地兵源问题,开始选练民兵。他在所属各县的弩手、打手、机兵、捕快里,挑选精英民兵,又从卫所军官中挑选有实战经验的军官对民兵进行正规训练。这支民兵在后来镇压义军的战斗中,起着重要作用。次年正月,福建、广东兵备道分别出兵围剿活动于福建、广东交界赣南山区的詹师富,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
对此,王守仁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应先易后难,先剿灭福建赣南山区的詹师富,再围剿横水等地的义军。为了马到功成,利用各衙门中有“山贼”间谍,王守仁按照旧例出兵前先占卜,并放出风声,说要从赣南山区撤军,先平定横水、桶岗后,再进剿。横水、桶岗的“山贼”闻讯,立即在各自守隘设伏;而赣南地区的“山贼”则设宴庆功。
此时,王守仁亲率军队自赣州日夜兼程,围剿赣南地区的“山贼”。没有做任何准备的义军,不得不退守象湖山。王守仁指挥官军自正面进攻,另派几千人绕道后方进行攻击,很快“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余”(张廷玉《明史》),生擒詹师富。
同年十月,正在围剿横水“山贼”的王守仁,得知朝廷批准湖广巡抚陈金调集三省驻军夹攻桶岗后,随即上奏,认为:三省一起行动,时机易失,加上横水、桶岗处于江西、湖广交界,不用借调广东军队;此外,应先攻击横水这个腹心。
于是,王守仁表面命令进攻桶岗,暗地里却派大军围剿横水。据《王阳明全集》载:“守仁自驻南康,去横水三十里,先遣四百人伏贼巢左右,进军逼之。贼方迎战。两山举帜,贼大惊,谓官军已尽犁其巢,遂溃。乘胜克横水。”
攻克横水,左溪也顺利拿下,王守仁开始围攻桶岗。“守仁以桶冈险固.移营近地。谕以祸福。贼首蓝廷风等方震恐。见使至大喜,期仲冬朔降。(《王阳明全集》)”谁知,在一个雨天里,王守仁突然出击,打得义军措手不及,俘虏了谢志山、蓝廷凤等。
对于三浰,王守仁先前曾招降池仲容,其部下也有归降的,如黄金巢等。而当明军攻克横后,池仲容虽然派弟弟池仲安向王守仁表示归降,但是暗地“严为战守备”(《明实录》)。同年闰十二月底,池仲容到赣州“诈降”,王守仁设下埋伏:“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人,以次悉擒戮之。(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之后,王守仁亲率官军攻破三浰,剩下的义军退往九连山,王守仁“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农,奔崖下,贼招之上。官军进攻,内外合击.擒斩无遗。”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王守仁被派往福建处置兵变。《明实录》云:“至丰城,知县顾僻变告。守仁大骇.遂弃官舟,取小艇,潜迹还赣……宸濠……使人追之不及。”
到达古安后,王守仁和知府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揖。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十勤工。”于是,江西各地十几个知府、知县以及其他官员,各领着近千的士兵前来听令。
面对朱宸濠强大的,王守仁说:“贼若出长江顺流东下。则南都不保。吾欲以计挠之,少迟旬日无患矣。”为此,他一边伪造发往各府县的讨伐檄文,诈称各路人马已经开始进攻南昌,另一边对朱宸濠与其军师李士实、刘养正进行离间。
由于朱宸濠生性多疑,十几天之后才发现上当了。而王守仁正是利用这一“空余”时间,聚集了约八万人的大军,做好了战斗准备。
七月壬辰朔,朱宸濠亲率军队自南昌沿长江顺流而下,进攻九江、南康等地,最后抵达安庆。王守仁趁南昌兵力不足,于辛亥日率官军攻克南昌。朱宸濠不得不回兵救南昌。双方在黄家渡相遇,朱宸濠中了王守仁的埋伏,败退八字脑。稍后又败,只能退守樵舍。次日,双方激战。官军用火攻,烧毁叛军副舟。朱宸濠主舟搁浅.换船逃跑时被活捉。
整个战役,王守仁俘虏了包括朱宸濠妃子娄氏、军师李十实、刘养正等:“斩擒贼党三千余级,溺水死伤者三万。弃其衣甲器杖财物,与浮尸积聚,横亘若洲。(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王守仁也因功被封为新建伯。
嘉靖六年(1527年),广西思恩、田州土酋卢苏、王受反叛。王守仁奉诏征讨,根据实际情况准备招抚:“守仁赴南宁,二人遣使乞降,守仁令诣军门。二人窃议日:‘王公素多诈,恐绐我。’陈兵入见。守仁数二人罪.杖而释之。亲人营,抚其众七万。”和平解决了一场战争。对于八寨、藤峡“反叛”的农民军,王守仁先公开“解散”军队,在当地兴建学校。一来二去,农民军见官军一直没有任何动作,就松弛下来。就在此时,王守仁突然向义军发起进攻,并一举击溃。
龙场悟道后,王守仁将这种对做事做人都有好处的“心学”,用于修身养性,之后又将它耐心传授给当地居民。时间一久,当地居民与王守仁的关系非常融洽,还为他建造了“龙岗书院”,四周学子纷纷前来求教……顿悟之后的王守仁内心的力量正逐渐强大起来。果然不久后,王守仁就告别了龙场,踏上了辉煌而充满传奇的人生之路。
写了这么多,飘过的也给个苦力赞呗。